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淋漓豪气显真情

2012年10月31日 16:27:1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艺术家申海涵艺术专栏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从石器时代开始就创作了辉煌的时期文化和彩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地区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文化发展一直走在时代前沿。中原地区的绘画活动,在汉唐已初露端倪,至宋代则达到高峰,出席了荆浩、关同、范宽等大家,标程百世。近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转移,中原地区文化相对发展慢了下来,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原这丰厚的土壤又培育出了许多杰出的画家,他们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故纳新,刻苦进行绘画语言的现代转换,终于有所成就。申海涵作为一名努力求索的画家堪为这方面的代表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顿悟和笔墨精神的领会,使他创作出了具有自己面貌的新风格。

申海涵自幼受父辈的熏陶和家学的濡染,从六岁起开始练字学画。早年有幸拜着名书画家林国选先生为师,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他先后读临过 林良、朱耷、高剑父、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石鲁、李苦禅、石光照、孙其峰等先辈大师的作品,但师其心而不是师其迹,在融汇贯通中自然而然把个人气质、秉性用笔墨来达到纯化和升华。他多次登门求教于李苦禅、石光照和孙其峰,这几位的写意花鸟画花鸟对他影响尤大,特别是鹰和荷,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传统审美的方式和绘画取险造势的技法由此构成了他画面一个挥之不去的光环。清代朱耷、近代高剑父、吴昌硕所揭示的中国画真正的生命意义,在申海涵的墨色交融中反映了出来,这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取向。他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沉淀中拔菁去冗,努力攀登。作为一位不懈的追求着,他并不是一味在前人的圈子里转悠,而是努力从理论上构建个人的笔墨秩序和审美标准,这就是他的特色所在。

多年的辛勤实践和苦苦思索,使他感受到中国绘画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法上的变革,更需要理论上的完善。对于中国画目前的发展状态,他给出了清新的思路。首先,抛弃传统不讲笔墨,只求新求变,一意追求个性,这部分画家多处在起跑线上或中途;其次,死守传统,墨守成规,走古人的路,缺乏生机,停止不前,只能进入死胡同;再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当随时代,不断创新,这在当前是主流也是成功的希望。这股中坚力量正是中国画向前发展的动力和基石。他通过个人的多年的创作经验,把理论上的营养在通过实践进行艺术上的变革,以使自己在题材上和创作视角上表现出新意。同是画鹰,不同画家有不同的处理手法和技巧,为了避免重蹈前人的窠臼,他摒弃自我,坚信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坚持走出画室,观察生活,一自然为师,以造化融性灵,变他法为我法。作画重传统、重生活,讲笔墨,求意趣,以书入画,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画鹰为例,他不像其他画家的习惯做法,而是以线勾嘴爪,大笔写翎毛,造苍凉孤傲之势,使人们体会到雄鹰的精神气质。孙奇峰先生给他的题跋云:海涵同志画鹰气势雄浑、笔墨苍劲,能自具一格,尤为可贵。”而他画荷用笔又不同于画鹰,常以线勾之,叶以大笔泼墨成之,取清瘦挺拔之姿。正如卢光照先生提曰:“胆大心细方能出佳作,海涵先生能之。”这些说明他重视生活,善于从表现对象的特点出发来挖掘绘画精神的内涵,从而在画幅之中把个人精神张扬和完善。他自己从小就特别喜好喂鸟,常因此影响上学而受父母的责骂,所以从上学时父母就给其起名为其鹏,其寓意是大鹏展翅的雄鹰,所以对鹰特别有感情。雄鹰具有刚健威猛、鹏程万里的精神的气概,这也是他画面要表现的目的。他画鹰常年不辍,只要一有空,便在纸上画上几下,把平常所见到的鹰的姿态用笔表现出来。每次到李苦禅、孙奇峰家里求教时,他细细观察和体悟,通过他们言传口授,使申海涵终于心领神会,掌握了用笔之妙。他常以两位先生“画鹰要以意为之,不可固守前人”的教诲为指导,潜心临摹和创作。多年来,不论寒暑,他坚持外出观察、拍照、写生,同时自己也养鹰以广泛收集创作素材,不断使画鹰从形似向神似转化。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面貌。荷花作为他又一特别喜爱表现的题材之一,在气势上又不同于雄鹰,他的荷花真正画出了荷花的真性灵,其挺拔婀娜和亭亭玉立,通过申海涵婉约的用线和大片的泼墨构成,其节奏和韵律十分舒缓和协调,体现了他对这一题材的敏锐和转化手法的娴熟。

中国绘画在题材和手法上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但范围的狭窄又往往使画家顾此失彼,能走出来形成自己风格的并不多。申海涵继承传统,但并不排斥外来的手法和新鲜的思想,这也是他能形成自己语言的原因所在,作为一名生长于中原地区,同时又以传统绘画语汇为自己终身事业的画家,能走出来实在不易。这归功于他深厚的国学知识和对绘画发展的天生悟性。在他成功的路上,每一步都付出辛勤的劳动,这说明他不仅学会了前辈的笔墨技巧更重要的是把握了绘画发展的规律。

文/张晓凌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