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悟天地之大道 虚万象于灵境

青年画家孙明与他的绘画艺术

2009年12月02日 13:56:46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孙明艺术专栏  

一是山水中的“隐幽”母题,历代画家不乏对它的描绘、钟情。然,各因自身的游历、出身,家庭的背景,学养的差异,社会的职业等多种因素的原因,笔下的“隐幽”姿态;反对真山真水的深切追寻。石涛的“隐幽”,是郁愤之气无处发泄只能转寄寓笔下的“勃发”。张大干的“隐幽”,是缘于心性的逸放而对于高古遗韵的追慕。孙明心中的“隐幽”描绘,是否是对物欲横流的世风下那浮躁、声色的反判与决绝,而想归于童年曾生活过的那片“净土”的投归。基于这般的人生理念,孙明的画境,有一种童年时他家乡中的幽明、清澈。尽管百溪流泉,春山乌语,然仍不失禅境中的空谷寂寂。读他的山水画,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安宁,和对于生活有着无限的激情与自信。看那葱郁的山峦,悠扬的渔舟,这与那“新文人画”笔下颓废、焦虑的伤感情绪形成了视觉上强力地冲突,(他们追寻的是乌托邦式精神的寄托。)而孙明总是把自己置向于这个大时代的洪流中,以积极的人生进取去面对那颓唐的艺术思潮。在表现手法上他也不以怪诞作为“创新”的取向,去迎合那些故作高深的“大师们”,和为了评奖而去画些“媚世”的“迎风”之作。吾在读他的作品时发现,他至今仍在画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属“隐幽”一路。)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出身在皖北的一个山村,如今已移居大都市北京生活,这一环境的改变无疑会对他创作思想产生某种矛盾冲突。其实,这对
于很多的画家也是同样的问题,个人成长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与现实是一对矛盾体,怎样解决,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无师的情况下,孙明的学画过程也是从“摹古”开始的,从笔意内涵看,他习古的范围之广,上至宋元,尤以李唐、巨然、范宽之勤。下至石涛、梅清,与近人黄宾虹、亚明、黄秋园、李可染等。特别是对清初“黄山派”诸家用功尤多。点线之间不无梅清、黄秋园的清丽萧然,山木变幻奇伟,笔法松秀,黑色苍浑。而于石涛的汲取和理解,所绘图制中便能做到用笔简括舒迈,天地之间气脉意贯,任心尔成,得丘壑大气于胸。如《高居野山静》一图,于简密幽沉处,浑融清明,在苍润茂郁中,流泉呜长,曲径清旷,细细观之,那沉寂幽谧的意象便凸现在目。

时代变了笔墨随之而变,对于宋元人的笔意孙明有独到的理解,并在运用中做了适当解构。如对于李唐的“大斧劈”,在他的山石运用中已不是一味地“劈”了,而在顿挫、涩滞中更注重线条“力”的运行的节奏之美。他这样行笔也可做到线条的流畅与沉重,简约中肃穆沉毅,沉深畅达。这一方法在他近作《山高水长》、《溪山隐居》中都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在构图布局上,孙明的山水基本上也都是“全景式”的架构。近人大觉子黄秋园喜欢采用这一布局,这种“满”幅的构图弄不好会给人压抑、堵塞的感觉,猛一看叫人透不过气来。孙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在构图上采取近、中、远三段式的推进,或以流泉,或以烟云分割,在“透气”中把你的心境引向深邃。他的另一方法就是以西画中的“透视”性,来解决“黑乎乎”一片“暗”的。这就使人读后有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这也是他在虚实之间能大化而出,由虚处而演绎出心灵中深邃的灵境,真所谓“道是无形,而有形”。以他对天地的悟性,和对艺术执着地追求,相信以他的年轻,他的才情,他的信心,和那最宝贵的吃苦的精神,他一定能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的。

(责任编辑:吕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