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人品致下,书品致高,党内书法家第一你服不服?

2018年07月02日 14:06:59  来源:美讯网

1.jpg

康生

康生是中共最著名的书法家,其字在当代书法家里独树一帜,这大概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所谓“康体”,其实是章草韵味十足的笔墨。

2.jpg

康生作品一

章草是汉魏之间出现的一种书体,它在西汉时已出现,至东汉趋于纯熟。至西晋,章草已开始向今草演化;至唐,章草几于绝迹:历数百年至元代以后,才又复兴章草,风格已大异于古人。北宋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总结说“章草惟汉魏西晋人最妙,至逸少变索靖法,稍以华胜,世传书诸葛武侯对蜀昭烈语及豹奴等章帖,皆逸少书也。” “逸少”是王羲之的字,作为“书圣”,他奠定了今天中国书体的大模样,而此前的书体,则越来越具有收藏、鉴赏和研究的价值,这或许就是前些年故宫博物馆花大价钱收购“索靖”书法的原因。

3.jpg

康生作品二

古代即有“书如其人”、“心正则笔正”之说,古人论书,往往兼论人品,认为书品和人品是密不可分的——书法是人品的外在体现,人品是书法的内涵延伸。所以,古人很看重书家的人品,高度追求人品与书品的统一。

但是,书法史上却常常出现与之相悖的例子,书法堪称一时之选,但人品却极为卑劣为世所诟病。如秦代的李斯,宋代的蔡京(蔡京原为“宋四家”之一,人们恶其为人,换上了蔡襄)、秦桧,明代的严嵩,近代的郑孝胥,还有当代的康生。

4.jpg

康生作品三

明代书画家徐渭曾说过:“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康生的书法正属于“高书”之列。康生真草隶篆众体皆能,尤善章草,自成“康体”,堪称大家。

5.jpg

康生作品四

著名文物鉴赏家、前清翰林院编修陈叔通认为,当代中国有四大书家,分别为:康生、郭沫若、齐燕铭、沈尹默。而这四大里边,康生的个人“条件”无人能比的——言下之意,中国“四大书法家”中康生应该“独占鳌头”。陈叔通还说,毛主席的字写的很好,自成一家,但毛主席不是书法家,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王力回忆说,他参加革命后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公开的职业是开艺术照相馆,标价死贵,鬼也不上门。除做地下工作之外,他就闭门写字。他在第三国际当执行委员时,闲暇时也是写字。他写字写了一辈子。解放前康生骑马摔跤损伤了脑神经,解放后他坚持用蝇头小楷抄写《西厢记》,一字一句,一连写了十几本,居然就治好了脑病,后来他把这些抄本都进行了装裱,估计至今尚存。

6.jpg

康生作品五

据说陈叔通家中曾藏有康生手书的真草隶篆四条屏。另外明朝著名文人冯梦龙编纂的《醒世恒言》,据考明天启丁卯年刻本世间只有四部,两部在日本,一部在大连图书馆,康生不知用何种办法搞到一部,并亲自校订。该书共缺佚70余处3670字,全由康生仿宋体木刻字补之,并用“康体”写了详细的说明并附于书中。几千个小楷字从头至尾无一懈怠,确实功力不凡。

7.jpg

康生作品六

据说康生还送给刘少奇一面十四折扇面,两指间宽,竟用蝇头小楷誊抄了整整一篇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8.jpg

康生作品七

更为称奇的是,康生还能双手写梅花篆字,他经常左右开弓,或竟用左手,故常以“康生左手” 落款。

9.jpg

康生作品八

对于自己的书法水准,康生也是相当自负的,据说他曾经放言:“郭沫若那字,也叫书法?我夹根木棍也比他写得强!”此言虽属狂语,但平心而论,与康生的字相比,郭沫若的书法确实显得俗媚了些。

10.jpg

康生作品九

不仅如此,康生还精鉴赏,通篆刻,擅绘画,他常用“鲁赤水”的名款作画,这三个字与齐白石的名字字字相对,似有与其争锋之意。

11.jpg

康生作品十

60年代,荣宝斋出版的《宝晋斋法帖》封面上的题签,以及1965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曹全碑墨迹》,都是康生题写,寥寥数笔,意趣很高,至今为人所仰。

12.jpg

康生作品十一

康生,其人虽废,其字流传。也许,中国书法史上要留下他的名字。

搁半个世纪以前,写章草的书家似不很多,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算是一例,不过竟稀罕到有人去考证它的作者是谁的地步。近些年在书法展览中已经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章草”作品,这恐怕与书家在“复古”中追求变化与创新有些关系。

13.jpg

康生作品十二

今人论,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当时是为了“趋急速”便将隶书写得简易些,这可以从近年来出土的不少楚、汉简牍中看到摸样。到了东汉,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所谓章草,也就是笔画带隶书波磔的草书。章草的波磔一方面是受隶书波磔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美观、规范化,汉末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人们审美趣味发生变化,隶书因过度程式化已丧失活力,所以章草也不可避免地向今草转化。

14.jpg

康生作品十三

人们论书,总爱“书”“人”兼论,“字”“品”互校。其实,远的如蔡京、严嵩、秦桧,近的如郑孝胥、康生,都有人品致下,书品致高的现象。一种成熟、自信的文明似乎完全不必因人废字,比如严嵩题写的“六必居”至今仍然在大栅栏那儿挂着,对于康生的书法,也大可不必处处遮盖斧凿之。倒是康生小楷撰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扇面,如今不知藏在哪里?我想,这件东西,要是收在国家博物馆里,必是件深镌着上世纪下半叶中国莫测政治历史的巨藏!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