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失去批评的美术界是死水一潭

齐建秋/文
2015年05月06日 10:19:44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画家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办什么画展和出什么画集或宣传自己的什么艺术主张,更不是走穴卖画,而是批评。美术界当前最需要的是批评。批评是动力,在片面赞扬和歌颂声中艺术不会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在批评声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没有批评就没有比较,没有进步,也失去了方向。19世纪法国的左拉在他的美术论文集里就写道,美术批评就像是“剖析一个生命,剖析一个人体,并最终使他复生后更强有力”。现在公开的批评实在是太少了,对某些画家或某些艺术流派的主张或对某些美术作品的批评都变成了私下里的不满和议论,在公开场合还是迎合赞扬的东西太多。如果哪一天美术批评不断地出现在书刊和报章上,在台面上不断地出现有关艺术问题的争执和辩论,那才是美术界春天的到来。

美术评论家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学术问题上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无论是什么人,不管是名家甚至大家都可以批评,要允许批评,也允许反批评。某些艺术家也不要一触即跳,老虎屁股摸不得。批评是艺术发展的永恒动力,失去批评的中国美术界只能是死水一潭,永远没有发展。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任何人都有批评别人的权利,也有被别人批评的可能。画家不要动不动就打官司,就要把批评者告上法庭,只要不是恶意的攻讦,批评的声音尖锐一些又有何妨?

中国美术界近年来发展缓慢和大师断档现象说明了我们现在是多么需要批评。既然要批评,我以为批评就一定要尖锐、要深刻、一语中的,而赞扬就一定要激动、要热烈,火辣辣的。搞美术评论是不能在那里慢悠悠地打着太极拳,嘴里说着不咸不淡的话的。

我们看一下徐悲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章,他对于明清以来人物画的批评曾经是多么尖刻,而他同时无论是对名家还是小人物,不管是对张大千、潘天寿还是对张聿光、张书旂、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汪亚尘、陈树人、傅抱石、常书鸿无不赞扬有加,同时对他们缺点的批评又异常尖锐,他那种真诚鼓励的热情溢于言表。

美术评论家在重大的艺术问题上要有鲜明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即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要有点像过去封建朝廷里的御史大夫那样“闻风而奏”。要有艺术的敏感性、引导性、倾向性,要不断地提出一些正能量的主张,对于那些原创性的、有技术含量、有社会效益同时也有市场需要的精品要多加鼓励和支持。对于那些粗制滥造、低俗的、拾西方牙慧的鄙陋之作要坚决反对和批评。人对艺术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是事实,但美术评论家不能因此而弱化艺术批评,没有批评的中国美术界是没有前途的。

看到不少美术评论家为画家的画集写的序言,大都是应景的文章,这类文章可以用16个字概括,那就是思维滞后、语言僵化、行文八股、文字迂腐。

现在画家是论尺卖画,美术评论家写文章是按字收费,实质上是按字卖文,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偏偏这种按字卖文的文章大都是泛泛空谈,有凑字之嫌,真是遵循了那句老话“收人钱财,与人消灾”。但对那些实在不入流的画家的作品又不敢太恭维,于是在给这类画家写序时采取了迂回战术,或顾左右而言他,或间接地宣传自己的一些艺术观点,或漫天盖地的胡扯。

我呼吁艺术批评的归来,因为大师是在批评中产生的。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我们正处在有史以来文艺最繁荣的时期,我们这个时代本来应该是大师辈出的时代,但当代美术界却与大师无缘,这是美术界的尴尬,我更以为这是中国美术评论界的耻辱。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