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对中国书法院奖以及评选的一些看法

2014年12月26日 16:02:34  来源:中国爱艺网

这个活动在去年秋天的时候就开始筹划,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好思路。这两年尤其去年,中国书坛展览跟庙会是的此起彼伏,一年光所谓的“国展”就三十多个,要在这种疯了一样的展览中独树一帜搞出点特色来实在是很难。好在群策群力,还在有很多高人介入了策展,于是这个展览终于成型并实施了。

我觉得中国书法院奖,这么名称本身就很具有学术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展览,仅仅是收上来稿件,找一伙人聚在一起喀嚓喀嚓一评就拉倒了。

首先,这是中国书法院奖,这是中国书法院成立九年来第一次以单位名称冠名的奖项,中国书法院这块牌子挺亮的,文化部下属的、中国的书法院,虽然不同于中国科学院,可冷不丁一听,这语法结构挺牛。

展览评选分四次,第一次评出200人,第二次评出50人,第三次评出30人,第四次评出10个获奖的,这一次次一层层的评选不仅具有起伏跌宕的色彩,而且对作者也是一个挑战,心理的挑战和创作水准稳定性的挑战。

选拔人才的多样化,一个是自由投稿,一个是名家提名,还有就是媒体提名,多种渠道的选拔方式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人才和稿件的发现。提名的方法,其实这也是对提名人和提名机构的一个考验。

最初,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要限制年龄。其实,这也是发现青年人才的一种手段,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年轻书法家们机会。江山代有才人出,再过几年,80后、90后可能就是舞台的主人了,这是一种激励机制。

评委都是从中国书法院的研究院库中随机遴选出来的,每次评委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关系和人情,这一关你提携了别人,下一次评选你就没了机会,当评委你只是一时的,办法挺好。

中国书法院奖不是国展,评委们不代表任何省份,他们更没有任务来为各自的省份抢名额,于是他们就得按照艺术的良知来评。尤其是,在评审中有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在旁监督,评委你玩猫腻,别人都看着呢,媒体们心里都有数,不怕丢人你就玩猫腻吧。前些年,我一直倡导“独立评委”(就是不代表任何省份和机构的任务来评选的人),看来以后慢慢的会走入这个趋势。

评审时,首先给了评委2--3个小时的时间先看所有的作品,在很大程度生避免了评委们上来就填编号,到最后有遗憾的事情。这是一个好办法,其实国展以后也可以借鉴,先给评委们时间来熟悉作品的整体水平。本来应该评出50个书法家作为第三次评选的人选,最后评出了56人,于是评委们又反反复复的争议。其中对某件作品,评委之间因为艺术取向的不一致,险些弄的不愉快,连声调都高了。。。这是我参加了十几次评审现场中第一次见到的。到了最后,剩下51人的作品,评委们对其中两件作品争议比较大,必须要拿掉一件凑成50件,先是举手表决,结果4:4(因为一个评委赶飞机早走),争执不下的时候决定投票,还是4:4,最终,只好凑成了51人。

一个好的展览和奖项,需要好的策划和执行,而最终这个奖项的含金量其实还是取决于评委的艺术良知和评委会的执行力,这是最终的保障。还有两关,我倒是很期待起来,因为,从目前这51人来看,似乎都是经常获奖的高手,而高手之间的角逐,是很有悬念的,世界杯好看,就是因为一轮一轮的淘汰而悬念辈出。

这是一个好玩的奖项,期待中国书法院奖的悬念!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