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任思鸿:创作过程是社会的自身处境和人文环境

2014年12月03日 09:39:43  来源:芭莎艺术

 “我从来不知道什么能代表我。”任思鸿先生说这话的时候,外面刚下过北京入秋后的第一场雨,他坐在一号地艺术区的工作室里沏茶、点烟。按照时间顺序看完他的作品,油画、雕塑、行为到录像,不同的作品都贯穿着强烈的自由意识,同时这些作品中传达出强大的暗喻,混乱而有秩序。“重新看这些作品,我唯一留恋的理由就是创作它们那个阶段的意识、思维和环境,互为关系的连贯的面,它们不是单一的一张画,而是一个社会的自身处境和人文环境。”

任思鸿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油画系,199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个展,同年入驻圆明园画家村。第一次举办个展时是冬天,空间里没有取暖设备,但任思鸿很兴奋,“睡觉都少了,一个月没脱过裤子,一直在画,有年轻的能量,根本不在乎物质条件,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生命的过程没有贫贱贵富之分。” 时至今日,艺术家的身份更为多重和自由。

因为名额问题没有成为大学教师的任思鸿,成为了自由艺术家,他笑说自己当年就像盲流。虽然不在校园里任教,但任思鸿门下学生不少。他喜欢看到年轻人们在朝气下的种种变化,通过努力,变得更加丰满,在人格更具魅力的同时出现更多好的作品,“人生需要时间去欣赏,人永远在社会里,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造成自己很孤独。

任思鸿的工作室里,一层是雕塑和装置,二层是油画,陈列着不同尺寸的作品,架上还有未完成的几幅。观看他的作品就像进入他的工作室一样,不需要线索和标志,也没有任何系列式的呈现。他甚至认为系列式的创作有点投机,他不会拿自己最爱的东西去投机。“我的优势就是不系列,不系列反而无限系列。每一个都可以延展,换句话说就是无限胡思乱想,但是里面其实是有依据的。”他亦承认自己自己毫无计划性,当然更不喜欢被计划,因为他对生活的观察,对创作的兴奋感是无法计划出来的。

任思鸿的执着,某种程度上是在捍卫艺术的尊严。在他的作品里,他不会妥协。“但我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迫不得已。人的思维是内在的、立体的,但在绘画里面,艺术形式局限为记载性,画面会把它变得狭窄了。所以一些经典的精妙之处在于把若干的感受放到一件看似很小的作品里,但是会有人把它打开释放出能量,这才是欣赏。”

 

除了行为之外,最近任思鸿也在准备新的影像作品。“作品有时是种命题,就像我们也需要批评家写一些学术批评,现在影像就像另外一种学术批评,它不是独立的,它是围绕着我的作品的一个说法。”

艺术里埋藏了隐私性,他确信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判断,在拥有激情的时候让感知赋予理性。“没有聪明智慧与否,经验主义会给你带来一些把握生活的能力。”看别人的作品,任思鸿也有不同的阶段。“上大学的时候愿意看技巧,因为自己不会,技巧在那个时代是一种很高的能力。而现在则更会去思考如何驾驭视觉的感觉。” 任思鸿认为艺术是实用的。就像博伊斯,能够应用艺术,唤起德国人的意志,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人人都是艺术家”。他看到博伊斯的策略,而不是作品流于表象的“好看”。

从《广播体操》到《竹林七贤》等作品中,任思鸿开始用现代的方法和观点解读传统,同时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的意义。“我今后的作品会和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联系。从格局上讲,人们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经典还是不懂欣赏,只是谈几个词,但其中博大的哲学在于它的包容,当今整个世界,无与伦比。所以以前的一味的敬神是个肤浅的、没有远见的现实主义冲动。一没尊严,二得不到智慧,三挥霍生命。当代很多东西呈现出随机性和不可预知性,在担忧的同时思考,做出选择。” 所谓的观念,他认为是“念”的视觉化呈现。“其实这些都没什么,还不如学会欣赏,这样才有品位、追求、选择。人就在不自由的情况下自由了。”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