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天价“白画”:阴谋还是阳谋

——全方位解读极简主义

2014年11月17日 09:42:46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雷曼的“空白”油画作品之所以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作品的创作看似非常简单,大多数的非专业人士甚至看后都认为自己也可以“画”得出来。但是在没有看到这幅作品之前,又有几个人能够想到用这样的观念和方法来进行表现和创作呢?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宋永进认为:西方现代绘画是一场观看方式的革命,即视觉革命,完全不同于几百年来一直热衷于在二维平面上表达“客观真实”(即三维空间)错觉的实践,改变了传统绘画通过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探究和把握,以实现艺术某种永恒性的做法,试图以另一种思维和观看方式重新解读眼前的景象,从中发掘美的次序和节奏,并展示绘画自身的形式魅力。这种观念不仅让绘画重回二维的平面性本质,而且应和了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思维结构。随着现代绘画逐步盛行,艺术家的个性获得空前释放,艺术风格呈现出爆炸式的多样化。无论是现代绘画的视觉革命,还是后现代艺术对现代绘画的反叛和颠覆,都是一场审美的重大变革,是西方美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极简主义处在现代绘画和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是西方审美演变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节点。这件“空白”油画,尽管表面上看,既无技术上的高难度,也无体能上的劳动强度,但其不仅是极简主义代表画家个人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现当代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西方艺术往往注重横向式的思维拓展与革新和形式的变革与重建。而在中国,经过数千年农耕文明缓慢而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审美观,这种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擅长在较为恒定的思维结构中,进行纵向式的深入探究,故而注重画家内在的修为和心境的培育,常常以品质和格调论作品的高雅与低俗。以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去认识西方那种革命性的、否定式的、颠覆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难免无法理解。

雷曼的这幅“空白”油画在美国成交价极高,在国内却备受争议,这与极简主义在两国的认知度与市场欢迎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依我看来,这是美国的绘画逻辑与市场逻辑。在中国,外来的油画都得‘洋为中用’,而且得民族化后才能‘中用’。但就我的直觉,还有艺术的发展逻辑使然。比如,欧洲艺术的各种玩法,含写实、抽象、半抽象都玩遍了,从画种、画材与技法上很难超越。于是,就有了美国的照相写实主义,有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反艺术,含反诗歌、反音乐、反舞蹈、反绘画、反电影等,形成了艺术史上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四川大学教授范美俊说,“与雷曼同一流派的纽曼、罗斯科等被称为硬边艺术、ABC艺术或极简主义艺术家,画面完全没有传统绘画的故事情节,多是点线面等基本符号构成的简单画面,可谓是繁华阅尽之后的‘一箪食,一瓢饮’。”

据记者了解,极简主义的作品在国外的拍卖行拍出高价并不少见。现当代艺术与我们从“老祖宗”那流传下来的传统艺术相去甚远。然而,现当代艺术作品在欧美国家的受亲睐度,堪比水墨画之于国内市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分水岭,现代主义艺术从风格问题,转变为关注主题及其相关问题。这些“接地气”主题关乎政治、民族、宗教、商业、科技等,作品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以此营造的氛围让大众乐于接受和喜爱。美术馆、博物馆也争相收藏现代艺术作品,大量批评家、艺术史家的评述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以此来看,现代艺术在西方获得众多的“粉丝”也属情理之中。

作品市场价值需要综合评估

极简主义艺术始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是针对 “霸占”当时美国艺术界的抽象表现主义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代艺术潮流。极简主义主张去繁至简,以毫无装饰性的形式和材料,直接作用于客观观念的表达之上。一张创作技法相对简单的油画作品,拍卖成交价高达上亿元人民币,这到底是作品自身价值的体现还是市场运作的成果?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拍卖行需要制造这样的奇迹,生意年年要做,赚钱总是越多越好,媒体也需要这样的热点,为吸引读者,好处自不必言。这种现象往往与艺术无直接关系。雷曼的画不是没有先例,例如,马列维奇的黑方块、白方块,作品的技艺高不过一个普通油漆工水平,其意义在于推出一种理念,在包豪斯学校得到认同和更充分的表达。西方现代艺术不讲究技艺,而重视观念、创意,即所谓天才的东西。其价值主要是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其价格则是资本主义金融体制下市场炒作的产物。雷曼出了名,名人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在拍卖市场交易,好事者(投机者、恋物者)实在不少,要感谢他们,其背后是西方精英(智囊)和金融资本的合谋,在艺术圈子,不时演出一场场‘指鹿为马’的戏,旨在验证并强化在国际艺术市场中自己的软实力和话语权。在这场游戏中,只要资金在流动,作品找到归宿,经济上有政策保证,似乎没有输家。其中奥秘值得深思。”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雷曼作品之所以能拍出如此之高价,与雷曼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这幅“空白”油画的原收藏家于1988年在苏富比拍卖行竞得这幅作品时,仅仅花费了55万美元。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李浪浪认为:“且不论价格的问题,雷曼作为美国极简主义、观念艺术的抽象画家,他的‘白上之白’(white-on-white)系列抽象最负盛名。极简主义的艺术家们以最简单的方式完成‘最简单’的画面,激发观者自主想象,而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与艺术的价值无关。《无题》正是雷曼白色系列中的代表作品。极简主义对后来的观念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地位相当重要。《无题》之所以能上拍夺得高价,与雷曼和极简主义艺术的地位紧密相关。”

就如苏富比当代艺术部门主管罗特(Alexander Rotter)说的那样:“有些事是市场机制决定的。”不可否认,极简主义在经过了50年的时间沉淀和市场筛选,雷曼的许多作品大都已经被博物馆收藏,“极简主义”这一专有名词也被写入了艺术史中。“乍一看,这一切似乎都是如此的顺理成章。不过,相较于1988年的55万美元成交价,这次作品的拍卖价格可谓华丽逆袭。”李浪浪如是说。

对于并不景气的全球经济而言,高价作品是否等于高价值作品?时间推敲的是文化价值还是金钱估值?一幅作品的价值到底该如何评估呢?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马健认为,应当从学术性、参照系、话题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估。他告诉记者:“首先是学术性。尽管这幅《无题》被艺术界的‘门外汉’吐槽为‘像局部放大的草纸’的‘亿元空白画’,然而,雷曼在西方艺术界却被视为极简主义艺术的重要人物,对于当代艺术而言,观念是第一位的。雷曼的油画则是他将极简主义绘画观念推向极致的产物。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雷曼就开始专注于探索白色绘画的多样性,并且在艺术界占有了一席之地。对于艺术品的价值评估来说,学术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参照系。从估价的角度来看,仅仅有学术性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艺术品市场史上,有不少艺术品尽管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却并未总是获得市场的认可。

然而,在目前的欧美艺术品市场上,诸如雷曼的《无题》这类风格的作品却是颇受市场欢迎的。到目前为止,雷曼作品的最高拍卖成交纪录是8年前在苏富比拍卖行创下的960万美元,而且创下这一纪录的同样是一件白色绘画作品。总的来看,雷曼作品的上拍频率不高,市场流通量小。不仅如此,与此次上拍的《无题》尺寸接近的作品大都被收藏于全球各大美术馆中。这些都是该画被估出高价的重要参照因素。最后是话题性。该画的话题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对于不了解极简主义绘画背景的观众,近乎空白的画面确实是很难读懂的。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自家白墙’一样的作品价格却动辄几百上千万美元。这一匪夷所思的现象当然很容易成为令人关注的新闻事件。二是作者经历,20世纪50年代初,雷曼来到了纽约,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当过7年保安。这张刚刚拍卖的作品就是他刚脱离保安岗位不久后创作的。如此具有传奇色彩并且充满‘正能量’的‘美国梦’典型,当然很容易成为人们印象深刻并且津津乐道的话题。”

与艺术无关的市场价值

在近期大家的热议声中,关于该件作品“阴谋论”的争论也非常激烈,甚至觉得《无题》这幅作品本身就非常平庸,拍卖成交价如此之高也仅仅只是一场资本游戏。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河清谈到:“这空白画布卖高价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属于西方盎格鲁-犹太金融统治势力二战以后长期一贯的文化战略和‘艺术的阴谋’。这个‘艺术的阴谋’,就是用一种全方位的‘反审美’——反绘画(搞日常物品“装置”)、反雕塑(搞综合材料的‘公共艺术’)、反建筑(全世界推广四方盒子‘楞形建筑’,所谓‘现代建筑’)……颠覆老欧洲的‘美术’传统,颠覆其他非西方文明传统固有之审美。简言之,将‘反审美’命名为艺术——所谓‘当代艺术’。这个雷曼,就是我在《艺术的阴谋》一书里介绍过的典型人物:他原先是一个退伍兵,30岁老大不小,来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当保安。命中注定,他认识了两位‘极简艺术家’,又认识并娶了一位女艺术批评家,尽管只会在画布上涂抹白色颜料,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大红大紫的‘白色绘画’巨匠!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这种由美国战后在全世界推广的‘当代艺术’,不仅让人们愚化,迷信,趣味低俗化,而且让人们的审美和心智‘幼儿化’。这种‘幼儿化’的‘当代艺术’,正大范围地在全世界蔓延。这种‘当代艺术’,以金融资本的力量,公然愚弄人类的良知,难道不能让善良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一番?一幅画面空空如也,要卖近一个亿人民币。这种点土成金、指无为有的背后,是一种十足的现代蒙昧主义,便于一个隐形世界政府从精神上愚化和控制大众。”

油画家杜璞也认为,《无题》估出高价只是打着艺术的旗号进行资本运作的媒介。“空白也好,有内容也罢,都不重要,关键只要有‘唯一’性。正如百年前杜尚将现成品‘小便池’放在艺术博览会的性质一样,我们惊讶,不理解,只是我们还不会玩,那些天价的所谓‘艺术品’,都是资本市场寻求的一个‘托儿’借此进行资本运作。”杜璞谈到。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副主任王远在看过这幅“空白”油画后,认为作品本身根本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王远说:“我一直感到很奇怪,为何欧美的艺术品拍卖,甚至是拍卖之前的估价,即会引起国内人士的迅速反应,以至于广泛的集体强烈兴奋。从雷曼的绘画手法与意图以及在美术史的作用而言,没有看到更多历史意义上的不可能性。在美术史的长河中,雷曼的作品显然属于没有什么特色且很平庸。为何他人的家事总会引起那么多无关之人的共鸣?我想,原因是艺术价值判断的迷失,产生对艺术价格的过分敏感,使得国人尤其关注别人的举手落槌,以期来帮助决定自己未来的方向。这似乎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奋斗目标。没有了艺术的学术价值,只要是权贵、明星、大腕们都可以玩艺术,甚至是在艺术殿堂开画展,出画册,拍卖场拍出高价……这种例子在中国屡见不鲜。诚信缺失的年代,艺术拍卖的价格与价值没有必然联系。简单的道理,有人就愿意愚昧地接受市场决定艺术价值的论调,甘当市场的奴隶,并且乐在其中。”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