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书画作品鉴定最易惹争议

2014年11月14日 14:52:3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鉴定一幅古代书画,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也许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为我们鉴伪存真。何香凝美术馆第二期“艺术史研究工作坊”以古代书画鉴定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就古书画鉴定的多个方面展开探讨。近日,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做客“艺术史研究工作坊”,分享了他在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

最重要的是“望气”

与其他文物鉴定不同的是,书画鉴定是目前所有鉴定门类中,唯一不能靠科技手段来代替的一个文物鉴赏文类。从此前的《砥柱铭》到近期的《功甫帖》,书画鉴定也是最易引起争议的,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缺少统一的标准,书画鉴定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朱万章强调,要进入这一门类,最重要的是掌握基础知识,一方面多看作品的原件,另一方面多了解书画家个性的东西。比如了解他们的印章、笔墨、笔性,以及常用的字号、甚至籍贯、出生年月。“你了解的知识点越多,那你掌握的信息量就越大,你得出的结论就越接近正确。”

一般说来,书画鉴定主要分为两类因素,一个是主要因素、一个是次要因素。书画鉴定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一点是时代风格,很多书画鉴定家把它归结为“望气”。朱万章说,“所谓的‘望气’,就是当我们打开一幅画的时候,这幅画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气息,而这种望气往往是说不出具体原因的,比如我们打开一幅画之后马上就能知道这幅画是宋朝的、还是明朝的、还是清朝.这就是长期在脑海里形成的一些经验性的东西。”

著名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有一个绰号叫“徐半尺”,就是打开半尺就知道这幅画的真伪,这是因为他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一眼就能看出这幅画的时代气息。如果它的时代气息不对,那么其他的笔墨、技巧或者其他的材料再对,这幅画都可能是假的。

而要了解一个时代的气韵风格,就要了解这个时代的一些共性的东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量地看这个时代的一些实物、看一些大量的书画的原件。对此,朱万章的经验是,如果想了解哪一个朝代的一些重要的风格的时候,就把这个朝代重要的书画家全部找出来。

根据形制判断年代

“望气”是鉴定书画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但望气又往往会出现很大的人与人之间的偏差。比如说同一件画,有人说它是明朝早期的,有人说是宋朝的,因为其实明朝早期和宋朝的风格非常接近,都是受到院体绘画的影响。要确定哪一个更正确,就要对这个画本身的细节作一些更深入的研究。

朱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书法鉴定家接到一个电话,来电人说自己家里收藏了一副岳飞的对联,请他鉴定一下真伪。鉴定家马上告诉他,这副对联肯定是假的,不需要看实物、也不需要打开,一定是假的。人家问他为什么是假的?他说,对联这种形式到明朝晚期以后才出现,而岳飞是宋朝的,显然不可能在宋朝的时候出现对联。后来这个人不信,把作品拿去进行科技鉴定,结果材料检测出来是清朝的。这就涉及到了书画鉴定的第二个方式,以形制来判断时代。

对联最早称为“楹联”,“楹”字有“木”字旁,因为它最早是刻在木头上,挂在建筑物门两边的,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后来由于不便收藏,才在明朝后期,慢慢演变为写在宣纸上,可以挂在书房和厅堂的对联。而这个后期具体的时间点,就是在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等人的年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过一副对联早于董其昌他们所在的年代。

朱万章说,不同形式的对联出现的年代也不同,比如龙门对,对联的上款和下款都在中间部分,中间部分形成一个空位,这个空位好比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龙门架一样。像这样的龙门对的出现是在清朝乾隆时期,如果我们发现乾隆以前的龙门对,那这一副对联肯定是有疑问的。另外还要注意书体的演变,像篆书这种书体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但是在对联里面出现篆书是到乾隆时期才有,乾隆以前的对联几乎都是行书、楷书或草书。而篆书的书体在对联里面出现,几乎都是在乾隆嘉庆以后。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乾嘉时期金石考据学的兴盛以及大量碑版的出土,使得篆书和隶书出现了一个复兴的现象。所以,很多对联、书体里面出现了篆书。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还出现一批像甲骨文、像经文的对联,尤其是甲骨文,甲骨文是1898年由山东的一个文人王懿荣发现的,此后很多的收藏家、书法家趋之若鹜,他们对甲骨文非常有兴趣,有的人对甲骨文进行临摹,演变为创作书法。所以在1898年以后,开始出现了大量甲骨文的书法作品,这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年款。朱万章说,“如果看到一副用甲骨文写的对联是1898年以前的,那这个作品一定要打一个问号,极有可能是假的。”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