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原创

“百度文库之问”的开放式结局

陶然之水/文
2011年03月28日 16:00:53  来源:千龙文化

五四以来,开启民智一直为知识分子们捶足顿胸、痛心疾首的社会责任,“百度文库之问”在辛亥百年的文化轮回中拉开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交锋——网络版权保护的讨伐抑或自由共享精神的力挺。

阵营在媒体和网络微博、博客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发酵成立场分明的两个。

五十位知名作家和出版人联名,将百度网站指责为“窃贼公司”,将其下属的“百度文库”形容为一个“贼赃市场”。大多数的媒体声音偏向于支持作家们的维权行为;松散结构中的绝大部分的网友却表示,支持百度——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共享和免费,“免费的午餐很方便也很好吃”。

由公共知识分子们和准公共知识分子组成的媒体,突然之间就与民众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对立面中,甚至百度也将这种划分作为自证的证据,有消息称的“作家们与百度的谈判破裂”显然也并非空穴来风。

对百度做法的法律评判以及道德意义的诘问,最近两周来已经被知识分子们解读的再明白不过了,但在网民最简单的需求面前已经不构成问题的存在。有人对“百度文库之问”的结局给出了很多设想,多数人还是认为开放式的结局可能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纠结于版权意识、版权法规的相关讨论意义只在就是论事的层面上,其实通过法律途径完成可以得到一个结果,与每天媒体中娱乐八卦新闻一样,听听就过去了。作家们期待的并不是同百度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较真,他们寄希望于改变中国互联网版权意识的完整建立,进而能够让每个人的版权利益得到保护——法律是平等的,不是对作家们才有保护的效力。

在“自由共享精神”的感召下,力挺百度的网友们需要保护的是自己现有的利益,在没有得到或者享有应用的版权保护利益之前,任凭公共知识分子们如何解读版权意义都抵挡不过现实利益的诱惑。在变与不变的抉择之前,不变才是最庞大群体中的文化力量——或者称之为文化的惯性。

开启民智其实就是持久性的国民性建构过程。每个时代的开启民智,具体点说就是阶段性的认知世界,并形成合情合理的文化理念。“百度文库之问”迟迟得不到广泛人群的关注,其结局的开放性猜想囿于民智水准对版权意识的模糊,更囿于版权法规赋予的平等权利、义务没有存世的不可见性。

开放性的结局不见得就是死水微澜,百度的态度和事态的进展都是不可预测的,百年前没有人想过今天的网络,还有什么“百度文库”,偶然和必然的交织才是更有乐趣的回味。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