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原创

凌宇冰《望春》自序

2010年07月30日 16:52:3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凌宇冰作品欣赏

这里刊载的是我在09年所“思”中探索的部分水墨画,取名《望春》。为什么叫“水墨画”?一、中国画的戒律太多,我不是中国画系的科班生,虽然钻研它已经37年了。我的水墨画吃的第一口奶便是潘天寿的钢骨水泥构架,但在正宗的国粹派眼里却始终是一个混血儿,一个前苏联写实油画的“耍油派”,中国画中的“野狐禅”。我虽然迷恋传统水墨文人解衣盘礴、得大自在的浪漫情怀,但又不甘心放弃色彩,过过于淡泊、不食人间烟火、六根清净的出世生活。从为我所用的原则出发,我多年学习的学院派的写实本事、色彩知识、理论修养必定想加入进去,因为这是我的知识结构,也是我在艺术上的立身之本。既然“中国画”的门槛这么高,那么神圣和难于接近,退一步称作“粉彩画”、“水墨粉画”、“彩墨画”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美不美,感人不感人,能否别出心裁和吸引人、为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所接受。我认为徐悲鸿把中国画称为“彩墨画”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是以材料来分的画种,把“中国画”这样一个地域性、特殊性的名称放入材料分法中显然是概念混淆、不伦不类。

为什么叫“望春”?春天是美好的,她象征着万象更新、万物复苏、美丽而充满了无限生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人讲了多少年,而我见到的大多数中国画家却是沉醉在自己所掌握的程式里,闭门造车、反复复制、千篇一律。如何使旧程式重新回到生活中去补充、验证和发现新的程式,这是中国画创新和转型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多年来再三思索的问题之一。于是我在思索和走向生活中创作了这些作品,似乎较之以前的有些不自由,但我以为这是从原来“生中求熟”,追求新的“熟中求生”,是思索上的一次飞跃。中国美院的吴德隆教授希望我能画出自己的“力作”,“春韵”等似乎应该说我目前的“力作”。

“人生苦短”、“人生如戏”、“人生如寄”,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从本原讲都可以归于游戏,而艺术创作则是感觉的游戏。“人生无常”,“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微茫梦一般”。正因为浮、飘、不固定,所以人心渴望有一个固定的根基。“人生本没有意义,只有你做了什么才有意义”,而艺术创作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活动。诚然,“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然而油画、水墨画、美术理论三栖的知识结构疏离中心拥抱边缘,是我自我放逐和漂泊的宿命选择,这种边缘的回旋意味着解脱、刺激、冒险和努力创造极致。“我们正处在新的综合时代的边缘”(托夫勒),文明进化的阶段性指导思维方法的改变。世间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独立得更彻底又联系得更紧密”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展望将来科学的皇冠,将从中介思维里获得,将从各门学科之间的‘无人区’产生”。艺术“发展的内部逻辑自己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的形式,每一种新奇的东西都需要来自外部的刺激”(胡塞尔《艺术史的哲学》)。跳出狭隘的单学科、单画种的囚笼,走向更为广阔的多学科的交叉、互渗和重组,发挥“团队精神”才能获得资源共享和双赢,这是当今社会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与时俱进,走历史必由之路,这就是结论,这也将成为我的选择。这是我将这本小册子取名《望春》的深层含意。

这里也刊出了一部分“非驴非马”的作品,是我与邂逅50年代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兴构先生的合作。陈不是个专门画家,但热爱书画,思维活跃、创意新颖,与之合作也可算是一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陈出新吧。人在旅途,我想努力离“家”,使灵魂总是“在路上”,以便进行更多的实验,邂逅更多的艺缘,获得更多的理解,创作更多的作品。“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沈从文),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希望与另一个希望的连接。峰高无坦途,只顾攀登莫问高,艺海无涯,行者无疆。是为序。

凌宇冰
2009年11月于水墨油香居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