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原创

吉林古城的彩虹

刘学义/文
2010年05月14日 15:47:28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刘学义艺术专栏  

道路是城市的大动脉,有路必有桥。如今,在北国凇都吉林市到处都可以看到桥。一座座千姿百态的桥,横跨在松花江上,宏伟壮观。一座座公铁立交桥上的列车在呼啸,桥下的汽车在飞驰,给吉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一派妙不可言的生机,为美丽富饶的家乡披上了一道道彩虹……

一派生机,让你浮想联翩;一道彩虹,缠绕着你的心扉……

吉林市最早的桥,是建在温德河上的,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为“温德桥”。然而,古城的长者却叫它“德源石桥”。为什么叫德源石桥呢?这里有一段感人致深的文史志记:相传,过去在古城南出口公路的温德河上,曾有过一座小木桥。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落水者时有所见。当年乾隆、溥仪、熙洽等皇帝、皇族宗亲到小白山主持祭祀大典,也是从这座木桥上通过的。后来有个道号自称“德源”的人云游至此,正是洪汛时节,渡河如越天堑,便决意为民造福。皇帝没想办的事,道士想办成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他利用北山庙会时机,自囚于木笼之中化缘募捐。木笼和道士同高,宽有一尺多,四周有尖锐的铁钉,人在笼内稍一晃动,便刺得皮破血流。道士以顽强的毅力在木笼内坚持站了三天三夜,不饮不食。其情其状,不忍目睹,感动人心。参加庙会的人们,纷纷捐款赞助。温德石桥建成之后,人民为了纪念德源道士,称此桥为“德源石桥”。而今,“德源石桥”几经扩建和翻修,如今原貌全非。同时“德源古桥”的故事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了,然而“德源道士”那种为民造福的精神,人们没有遗忘。全市人民为致和门立交桥、临江门大桥捐款,就是“德源道士”那古老的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不同的是:社会制度不同,而捐资的方法也不同。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宽敞、高大的临江门斜拉大桥上时,谁能想到“两桥”的第一块“基石”是由居住在德源石桥附近的残疾姑娘丛连英募捐的……

一道道彩虹,记载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古人对“桥”的解释是:架在江或河面上的建筑物。1928年,第一座立交桥在美国的出现,使人对桥的解释产生了新的认识。1974年,北京复兴门立交桥的落成,标示着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先进建桥行列。1992年,吉林致和门立交桥竣工通车,标志着吉林桥梁建筑业己经跨入了一个新纪元!夜间远眺致和门立交桥,桥灯璀璨、车灯如“河”。宛如一道彩龙卧在北山与玄天岭之间……

从昔日吉林建的第一座桥梁开始,到临江门“两桥”捐资纪念碑的落成,可以看出吉林各代骄子对人生、对家乡、对祖国无限爱恋之情,反映出了勤劳而又善良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放前,吉林只有延安路一座公铁立交桥;在松花江上只有丰满、江南、铁路三座大桥。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建成了吉林大街、中兴街、 汉阳街、遵义路、和平路等十多座公铁立交桥;还在松花江上建了临江门、江湾、龙潭、清源、松江、哈龙、九站铁路桥、九站高速公路特种桥等桥梁……夜晚,登上龙潭山南天门主峰,眺望着“银河玉带”上的一座座桥梁,看到的是吉林城翻天覆地的变化!啊!家乡的彩虹,虽然没有北京卢沟桥那样举世闻名,但却用不同的方式记录着吉林古城那辉煌的发展历史!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