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展讯

炎黄艺术馆建馆25周年暨炎黄痴子——黄胄作品展

2016年12月26日 15:49:37  来源:美讯网

111.jpg

开幕: 2017.01.11 9:30
主办:炎黄艺术馆、黄胄美术基金会
展期:2017年1月11日-2月26日
地点:炎黄艺术馆1、2层展厅(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慧忠路9号)

作为文化部办公厅“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炎黄艺术馆、黄胄美术基金会于建馆25周年纪念日——2016年9月28日共同推出的“炎黄艺术馆建馆25周年暨‘炎黄痴子——黄胄作品展’”,以近200幅作品回顾了黄胄先生这位二十世纪杰出中国画家的艺术与人生,受到社会各界热爱黄胄艺术的观众们热烈欢迎。2017年春节期间,炎黄艺术馆将在此部分作品基础上,补充更多文献资料,并在展期内举办多种类型的公共教育活动,以飨观众。
“炎黄痴子——黄胄作品展”以炎黄艺术馆及黄胄美术基金会所藏黄胄先生数千件速写、手稿及文献为依托,向公众展示黄胄先生自20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所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风华正茂之时创作的《亲人》(1964)、《巡逻》(1965);历经十年浩劫以后,重提画笔创作的《曹雪芹》(1976)、《飞雪迎春》(1976)、《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976)、《庆丰收》(1976)、《日夜想念毛主席》(1976);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以“必攻不守”的创作精神,走“生活之路”回到边疆曾生活之地,重新学习和提炼之后创作的《欢腾的草原》(1981)、《听琴图》(1985)、《姑娘追》(1986)、《套马图》(1987)、《帕米尔之舞》(1988)等。展览也将同时展出大量速写、画稿素材,从黄胄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克服难点等角度,为观众呈现一位鲜活的中国人物画家敬业刻苦的探索精神,以及为研究者了解黄胄先生的创作思路和根源提供一些有效的线索。

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开拓者——黄胄
黄胄(1925—1997)原名梁淦堂,生于河北省蠡县。青年时期,黄胄曾跟随韩乐然、赵望云两位先生学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两次深入黄泛区写生,描写灾区人民的苦难生活,作品开始受到社会关注。
1949年5月,黄胄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先后在西北军区的《西北画报》、《战士读物》从事美术工作,通过基层工作的磨炼,黄胄创作出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其中《苹果花开的时候》荣获全国美展一等奖。
1955年,黄胄调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同年,开始创作《柴达木的风雪》,此作被团中央选送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荣获国际造型和实用艺术展览会金质奖章。之后,又创作了军史题材的《井冈山第一面红旗》、《高原子弟兵》、《谈心》等重要作品。
1966年开始的“文革”中,黄胄被批判为“反革命黑驴贩子”,从此搁笔进行劳动改造。1971年部分单位恢复业务,黄胄也重提画笔辛勤耕耘,为重要外交场合创作了一批精心之作,还对自己过去的许多画作进行了反复思考和修订。1977年到1979年,共和国迎来了文革后“拨乱反正”的春天,黄胄克服病痛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南斯拉夫、日本创作了国礼《松鹰图》、《百驴图》。
黄胄是祖国文化艺术的守卫者、传播者。1975年,黄胄由军队转业轻工业部,任工艺美术公司顾问,并受命参与创建中国工艺美术馆,后任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期间,黄胄辗转于全国各地工艺美术厂学习、调研、示范讲学,为亟待保护和发展的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做了大量培训等工作。 
1980年10月,黄胄借调文化部筹建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任常务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为中国画研究院的建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84年,黄胄离开中国画研究院,到祖国各地进行学术交流和写生活动,他对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文革”中遭受到严重破坏忧虑不已,深感自己有责任为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做一些工作。
1986年,在新加坡举办的“黄胄画展”引起轰动,北京市领导提议在北京建立一座黄胄艺术陈列馆,黄胄婉言辞谢,同时萌生了创建一座融汇中国传统艺术于一堂的现代化博物馆的想法。其后游历欧洲各国,学习博物馆经验。1991年9月28日,中国第一座民办公助的大型公益艺术馆——炎黄艺术馆在北京亚运村落成,黄胄把自己珍藏的历代书画精品和自己最好的作品捐给艺术馆作为基础收藏。
黄胄是新中国培养的优秀艺术家,他的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浓厚的生活情趣和独特的笔墨语言,开创了现代中国人物画的一代新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界影响了一代人。在艺术上,黄胄提倡生活、速写、创作三位一体的创作理念,追求“必攻不守”的创作精神,走出了一条以群众生活为创作源泉的“生活之路”;而他怀着时代和民族责任感去推动祖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其拳拳赤子之心也必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