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 > 百家争鸣

秦征:心诚爱愈深,大爱生大美

2009年11月10日 14:27:49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暮秋时节,满街绿叶渐成一片金黄,斑斑斓斓,显得愈发丰厚而淡定。在南开大学西南村一幢环境幽静的住宅楼里,着名油画家秦征热情接待了来访者。现年85岁的秦征,虽已鬓发斑白,精神依然健旺,双目依然有神,谈起大半生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经历,秦征情绪激动,一度哽咽:“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秦征引用艾青的这句诗,表达了自己的真实心境:“我参加革命70多年,从艺也有70年了,在我全部艺术生涯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心诚则灵,心愈诚,爱愈深,大爱生大美,这是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是美的极致……”

他是个典型的“红小鬼”,13岁便投身革命,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不屈身影。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送到中央美院干部专修班学习,师从绘画大师徐悲鸿、吴作人、王式廓,几年后又参加了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执教的油画训练班,毕业时创作了代表作《家》。正当他欲在美术界一展身手时,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出山,担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协主席、天津文联副主席、天津美院教授等职。

无论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抑或是在阳光灿烂的和平时期;无论他身居高位,还是蒙受不白之冤,都始终未放下手中的画笔,满腔热情地记录着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历史画面,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写下浓重的一笔。

书生报国笔与刀

“风雨沧桑八十年,弹指一挥间。幸有手中画笔,劳劳伴我此生。掇英拾贝,聚沙成塔,铁鞋踏破了,才得一见最佳风景……”

这是《秦征速写选集》自序中的一段话。翻开画集,画于上世纪40年代的几幅战地速写,引起记者的浓厚兴趣。这些作品以质朴的手法,简练的线条,勾勒出《阵地》、《野餐》、《战后小结》等珍贵的战争生活场面。类似的战地写生,我们只在诗人将军肖华的《长征速写》中领略过。有趣的是,其中两幅画纸已经残缺泛黄,边缘处尚有烟渍焦痕,这是何故呢?

“这是我从火堆中抢出的,”秦征忆起抗战时期的难忘艺术经历,依然情绪亢奋,“我的画作两次遭日寇焚毁,两度心头滴血!”当时,解放区物资极度匮乏,纸张尤为奇缺,一次,团首长从缴获的战利品中,找到两本日军“邮政储金所立帐申请”的小册子送给秦征,秦征便如获至宝,利用其背面画速写,印木刻。画作两度被战火焚毁,他吃一堑长一智,从此将画作统统背在身上,人在画在,遇到紧张情况宁可扔掉背包,也不肯舍弃画作。他的版画《妇女担架队长》、《号角》、《上前线去》、《军民秋收》等,生动刻画了解放区人民的战斗生活场景。

至今,秦征仍珍藏着他创作版画时自制的木刻刀——长不过2寸,重不足1两,锈痕斑斑,安装在一根扁圆的梨木柄上。当年,15岁的秦征在河北省平山县青年抗日救国会担任宣传部长,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延安来的文艺家秦兆阳、钟惦棐,版画家沃渣等,豁然间茅塞顿开,仿佛一下子推开艺术殿堂的大门。此后,他被版画艺术所诱惑,没有木刻用的三角刀,就自己动手,寻来一根细钢条,请铁匠师傅高温淬火后,用一个废弃的钢钻头,蘸上灯油,一刀刀刮出凹痕,走路、开会都不停歇,刮了十天才告成功。有了作画工具,秦征便如虎添翼,创作出一幅幅表现边区人民战斗生活的木刻,如投枪,如匕首,起到了打击敌人、鼓舞斗志的作用。

戎马倥偬,雪泥鸿爪,历尽战火硝烟的秦征,用画笔刻刀记录着光辉岁月、时代风云,这是历史的形象写照,是生命的无声留言。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