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 > 百家争鸣

中国画濒临危亡,打一场民族文化保卫战势在必行

陈迪和/文
2014年11月17日 10:35:1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曾几何时总想写一点什么,但拿起笔就不知道怎么说了,原于各方的纷扰,不说话先做事也许是对的,可学习了习近平主席最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许多想法又油然而生,埋藏已久的许多语言还是一吐为快。有人说中国梦首先就是中华文化复兴梦,这肯定是对的,但要做到复兴就何其难了,中华文化有数千年的沉淀,深厚博大,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代的古老文化,唐宋时期最为鼎盛,明朝也达到至高水准,自吴三桂开关大清建立以来则一路走低,尤其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门洞开,各种外来文化洪水猛兽一样地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已到了支离破碎的地步。现要收拾旧河山,实现复兴梦,首先就得打一场民族文化保卫战。就中国画来讲,已到了危亡的地步,必须捍卫,必须拯救,否则这块民族瑰宝就要悄然失色。作为一名国画家,一位民族文化工作者,必须要像战士一样,诚于坚守,敢于呐喊,勇于冲锋。

中国画已走向庸俗走向西化濒临危亡

在世界面前,能够代表中国的美术就是中国画。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英文化,是国粹,是中国美术的核心主体。几年前,遇到一个搞国学的长者,问:“是画家吗?”“是。”“画什么画?”“中国画。”“唉,现在哪还有中国画,都成洋垃圾了。”十分惊诧。读《陈绶祥:中国画并非水墨画》,文中提到:“当前的绘画,非常简单,不中不西,没有准则,没有目的。”这“不中不西”说明现在的中国画,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了。著名艺术收藏者郭庆祥大喊“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一堆垃圾”。

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的最高盛典,它既检阅全国每5年的美术创作成果,代表着中国美术的最高创作水平,同时也引导着中国美术发展的方向。然而自第六届起就诟病很多,到第九、第十届时则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喊停声,要叫停这个展览。不是国家要办这个展览不好,相反是一个非常好的事,而是举办这个展览出了问题,它没有达到办展的目的,相反起了非常大的副作用。

最近全国第十二届美展分种类在全国多地开展,中国画展在天津隆重举行,观者如云,却叹息声声,更多的是悲哀和迷茫。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中国画展了,有人说最多算一个“山寨版的中国画展”,也有人说可算“半个山寨版的西洋画展”。整个展览入选作品近600幅就有近500幅工笔画,一个全国中国画展竟成了一个全国工笔画展。是工笔画便于造型更接近西画的感觉?谁都知道中国画以写意画为主体,工笔只是一个基础画科,再好的一幅工笔画都无法代表中国画的最高水平。

从整个展览的作品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立足于物象的素描立体造型。第二都注重于人工制作,甚至拼贴和机械打造。第三追求画幅大、画面满,甚至堆砌,一味追求画面视觉冲击力。第四不讲究笔法和墨法,也就是不要笔墨。第五,互相照抄照搬,多人一面,部分抽象作品直接搬袭西方。有人说按这个标准,无论是石涛、任伯年、吴昌硕,还是张大千、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齐白石等任何人最优秀的作品都无法入选这个展览,原因只有一点,不在一条道上。近600幅大作,浩浩荡荡,展线数千米,一小时路没走完画已看完。想一想曾于美术馆看一幅黄秋园的扇面都要驻足数小时之久,原因也只有一个,一个是表象,一个是内在。

到底什么是中国画?

中国人举办一个中国画展,成了一个山寨版。尴尬之余,就得回头来问一问:“到底什么是中国画?”也许这个问题很可笑,但确实没有多少人可以说清楚,因至今也没有一种确切的定义,好像是一个没定型或没成熟,一直在发展变化中的事物,这就是国人的悲哀了。把祖宗的东西弄丢了,把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东西搞忘了,是失忆还是真的文化断层了呢?

首先,我们从中国画的起源来看, “中国画,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一途。”古来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也就是说中国书画同源于文字,中国文字也就是汉字,汉字是象形字,象形就是图画,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完整的画。汉字由点线构成,按天地中分东西平衡、阴阳相锲八方均衡的原理布局,是力学的祖宗,也是哲学的始祖,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文字。按力学原理,唯一只有汉字既可以躺下,又可以站起来。每一个汉字不仅有独立的音、形、意,还有背后的“义”,具有独立的生命。如“武”就是“止戈”即“阻止战争”, “命”就是“人一叩”,即趴在地上叩首于万物,懂得敬畏才是“命”。“福”从甲骨象形文中得知是一个人抱着酒坛祭祀,酒是粮食之精华,古时最珍贵之物,要奉献出来,因此“奉献”才是“福”。从这方面看,中国书画都是以不同的点和线进行某种合理的布局,以描绘某种形态以表达某种思想内涵的。

其二,从中国画的基本工具来看,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3件法宝:毛笔、墨、宣纸,综合来看3件法宝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是变化的,即毛笔是软的,其状态是变化的,墨分五色也是变化的,宣纸上墨后也是变化的。这样看来,中国画并不是一门刻求于造型的绘画艺术,更多是通过绘画造型对笔墨变化进行一种合理把握,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齐白石说“似则俗,不似则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说的就是中国画追求的奥妙。如中医的用药,按两、钱计量,根据病情,用一种恰当的用量,则药到病除,良医也。中国画也是根据笔墨的变化,找到某种适度的形态,以来表达某种感觉和理念。因此中国画体现的不仅是描绘的物象,更多的是画家思想理念的本身,故有“万物造化、中得心源”、“胸有成竹”之说,“意识”是中国画的主体。

其三,从中国画的元素组成来看,中国画由诗、书、画、印等几个方面组成。“诗”并非一定要在画面上题上诗句,“书”也不一定要在画面上写上书法,而是指画面造景要有诗意,要崇高,美妙动人。而物景造型则要求是书法的笔法,要求变化无穷,而又恰到好处、浑然天成;“画”是画面形体,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印”也非独立于落款,而是在于均衡,补白,添彩而用,更要“印”的大小,形状,刀刻风范同画家气质,画面风貌吻配天成。这些说明中国画要求有很高的综合能力,单一的绘画造型能力只是其最基本的功力,而更多的是绘画造型以外的东西。自古以来,也有许多精于造型的绘画,但都被称之为“匠”,真正的中国画必须有书法、文学、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社会等众多综合功力。

其四,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看,那就是笔墨了。笔墨是指画家用笔和用墨的形态和法道。画家通过笔墨形态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理念,古有“画如其人”之说,因此笔墨形态是中国画的第一要素,对笔法和墨法的研究是画家的主要追求。因笔墨本身具有独立的生命性,承载着民族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念,如书法用笔中“藏锋”,为什么要“藏”才美?因为要“收敛”,不要“锋芒毕露”。“富不露财、穷不短志”都是一种社会认知。古有“文以载道,画以载道”之说,“道”既是事物发展之规律,又是社会认知和智慧,画中之“道”多为笔墨之“道”,如中国画的一根线条,要求“一波三折”曲直、浓淡、粗细、枯湿、虚实等诸多变化,行笔要有轻重快慢之气。一根平直不变的线条,被称为“死线”。这种特殊的审美观正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即变化和发展是事物的真谛。因此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胜不骄,败不馁”、“运去金成铁,运来铁成金”、“防微杜渐”、“莫看今日闹得欢,等到日后拉清单”等等都是相对变化的人生来说的。如中国画中两根相接的线,最好不要直接连上,而是稍微离开一点,叫“笔断意连”,其实生活中如建筑上就有“有缝对接”之讲,否则热胀冷缩就会出问题;人与人的关系亦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夫妻之间也要“相敬如宾”;在为人做事上则是“说话不能满,做事不能绝”,都要留有余地。黄宾虹大师的山水画则直接“以点代线”,空灵、丰满、厚重、清雅。

其五,从中国画的结构法则来看,中国画不讲自然透视,有人说三远是透视法则,其实是布局原理,中国画在画面物象造景结构上只按笔墨关系处理,如以黑挤白,以白挤黑,以浓呈淡,以淡呈浓,以虚呈实,以实呈虚,以长呈短,以短呈长等等,通过相互映衬的笔墨关系原理来描绘物象的关系,这也是大千世界万物相克相生的自然法则,亦是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中国画的构图法则一般是“三角形”、“Z形”、“S形”。“三角形”依据的是“三点决定一个平面”的科学原理,在易学中“三”是万物之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足鼎立”,有“三”就有世界。“三”在中国画中是一个常用的基数原则,如点苔以三点为一组,画树叶竹叶以三瓣为一组,画石头以三面定形,画花草林木等等都以“三”为起。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事不过三”,“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等在生活中都是同一理念。一个家庭有“父、母、子”才美满,一个世界最少有三股力量才能和谐,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审美理念。“Z形”和“S形”呈螺旋上升势,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可视为多个“三角形”构图法,但要求相邻的两个“三角形”必须同边,同边才能相连一体。这是大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血源”关系是其存在的根本,中国社会一直以家族社会构成,如百家姓,实行异性通婚,既是科学繁殖,更是维系和平。古代有诸多战争通过“易婚媾和”的典例。和谐是社会最高理念。中国画中讲“穿插”,如 “相邻的两根线必须相交(延长线)”,平行线为“败笔”,三根及以上的线不能相交于一点,否则就是“死结”,这是一种科学的点线排列组合原理,同时承载了深厚的社会伦理,世界万物都是相连的,“有因就有果”、“有山就有水”、“木生火,火生金,金生土,土生木”社会是一张网,必须有序地梳理,如果许多事物纠结于一处就会出问题,人与人之间要手拉手,互相关爱,“和”是社会之大美。

其六,从中国画的题材主题看:虽分山水、人物、花鸟,但都遵循一个“高、大、上”原则,“高”是高洁、高尚;“大”是大气、正气;“上”是至尊、至雅。这是我们民族精神,如山水画中“搜尽奇峰打草稿”,以“奇”、“俊”、“伟”、“雄”等为美;花鸟画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尽受人爱戴,因为梅花抗寒,菊花傲霜,兰花幽香,刚竹虚心,都是至高品质。当年齐白石在北京画界尽受排挤,尽管徐悲鸿抬举,乃受多人白眼,原因并非全是摆地摊出身,而是他破了中国画题材禁忌,如马桶、粪箕、老鼠、昆虫等等一些不入流的东西都搬到了画中,人称他下里巴人,不识高雅,最后还是给了他一个“大雅大俗”之名。中国画给予人的是最高的境界,至尊的理念,卓越的智慧,以净化心灵。有人把《易》经总结为3个字,即“上、止、正”,“上”就要积极向上,向前看,有追求,“止”就是有底限和准则,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正”就是道,要顶天立地,堂堂正正。中国画其实不仅是题材,笔墨、结构、意境,所有的一切,都在追求的就是这3个字。

这样看来,中国画不是一门纯粹的绘画艺术,因为它不以描绘物象本身为第一目的,更多的是通过描述物象的笔墨表达一种社会理念,表现的是人类的聪明、智慧、道德和伦理,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如果从中西方绘画来看,西画是科学,中国画则是哲学;西画给予人形象感知,中国画则更多给予人理念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西画讲技术,中国画讲功力;西画叫看,中国画叫品;西画是表现,中国画是传道;西画让人激动,中国画让人醒悟。

中国画濒临危亡的原因

中国画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也是世界难得的艺术魁宝,具有独立的自我发展规律。当今的中国画走势有两种:一种被西方绘画同化,走向纯粹绘画造型的道路;另一种向民俗绘画靠拢,走向民间装饰道路。造成笔墨的失落,精神的缺失,背离了原有的发展方向。造成如此境地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一种原因所能成的,肯定有诸多方面。

首先是历史原因。中国称雄世界数千年,历朝历代四方朝贡的国家无数,真正走向衰弱的是在西方产业革命之后,而让国人感到已经衰弱的是鸦片战争,当八国联军杀进北京城时,大清朝已是积重难返了。中国为什么一下子就弱小了呢?其实并非是文化,而主要是科技产业化没有赶上所致,自清末到民国也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科技实业救国,并进行很大的努力,光绪年间还一度有些气色,可一个甲午战争则彻底把中国推向了深渊。积弱思变则是肯定的,但自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成了国弱的罪魁祸首,诸多文人墨客起而伐之,先从汉字入手,由文言文到白话文,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进步,因为便于普及,可更快提高全民素质,可从文化本身却是一种扼杀,因为它消灭了汉字本身的生命性和独立的内涵。后来还有多人提出要消灭汉字,全部学西洋拼音化,那是要葬送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自掘坟墓了。还好汉字还是活了下来,可解放初为了更快地解决文盲问题,国家进行了汉字简化运动,运用是快捷了,可许多宝贵的汉学传承没了。改革开放后,民族文化开始迈开了步子,可国门的洞开及国人的崇洋媚外的心态,各式各色的西方文化蜂拥而入,充填和挤压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且民族文化本身属于社会的精英文化,在一个新兴的平民社会里,尤其在出现文化断层的情况下,要达到复兴就必须通过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之后再做努力了。就中国画来讲,即使在文化界了解它的人也不多,懂得的人则少之甚少。本人长期研究毛笔方笔笔法,创建了中国方笔山水画式样,一枝用了几千年的毛笔,其三种固有的笔法形态:圆笔、方笔、散笔,可在广大的书画家、美术理论家范围内,许多的人都不知道方笔为何物,实令人尴尬和悲哀。

其二:中国美术教育失败。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画是通过师徒关系进行传承,由师父言传身教,从做人、做事、为学,再为艺,有着严格的传艺育人的程序。且学员也不一定从青少年开始,许多学习国画的都是学有所成之士,有的更是饱读诗书卓具成就的人。民国时期中国画的传承也有以学堂的形式开班讲授,但开设课程与西画有着截然不同,尤其对国学的教研内容有着更严格的程式和要求。解放后,教育体制曾一度发生改变,原有的精英教育改为普及教育,中国画一度远离了课堂。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盛世,但美术教育则基本照搬了西方美术教育模式,实用美术是校园教育的主体,中国画的教育被压缩在一个很小的版块内,并同样以西方美术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比如招生,不少是文化课比较差考不上正规院校的学生,也就是说文化课学不好的人学美术,这与学中国画的要求正好相反;其二,所有学美术的学生考试和学习的内容都是素描、色彩,不知道这素描和色彩对中国画到底有什么用?其三,所有教授的美术理论都是西方美术理论,开口就是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印象派;什么弗洛伊德、柏拉图、尼采、黑格尔;什么莫奈、梵高、毕加索等等,要知道这些人都曾经是东方艺术的膜拜者,毕加索就曾经拜学过张大千和齐白石,只是没有学好而已。全国大学林立,美术院校不计其数,有中国画专业的有几家?在这几家中国画专业的师生中有几个在画中国写意画?教室和画室里摆满了实物和照片,那种西式造型的工笔画成了美术院校最后的一根稻草了。30多年的西式教育,把中国所有美术院校的老师和学生都换了一个遍,从绘画技法到绘画思想已不存在中国元素,断档了民族文化的传承。然而在中国的美术圈内,美术院校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子,因为他们自称是专业的,这就更可怕了。

其三:中国画学术理论严重缺失。中国画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明代末年为了区别传入的西方绘画,将中国绘画统称为中国画。民国时期为凝聚民族精神,将中国画定为“国画”、中医定为“国医”、中国武术定为“国术”、京剧定为“国剧”,解放之后都重新改回,唯有“国画”仍保留。上世纪50年代为工农兵服务,“国画”一度改为“彩墨画”,后被废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到现在,许多人为了进一步迎合西方意识,向西画靠拢,要把中国画改名为“水墨画”。“中国画”和“水墨画”在本质上有绝然的区别,“中国画”建立在笔法、墨法,即“笔墨”的基础上,“水墨画”则没有了笔法所讲,也就取消了“笔墨”理念,这样绘画只需在画面造型上下功夫了, “中国画”的工具,毛笔、墨、宣纸也就可有可无,由于西方色彩的应用,加上一点墨色,就成了当代的“中国画”了,符合了西方大美术理论。

从这个历史名字的变更可以看出,“中国画”本身没有理论体系,已被西方美术理论绑架。现在有许多的中国画评论文章,都是用西方普世美术理论进行套用,而中国画本身是一种特殊画种,其理论依据不在绘画本身,而更多的在绘画形式之外。如学习中国画要求 “练功”,创作中国画时要求 “悟”,要画好中国画不仅仅要掌握绘画技法,而要先“做人”。因此中国画的理论建立在意识形态上,而非物质形态。从历史角度上看,中国画的发展是徒弟由师父言传身教的,许多理论都存在于语言和行为上,画家与画家之间还有保密的概念,部分理论也只落实于技法上,深层意识层面的只有零碎的画家题悟,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理论体系。再从西方美术理论来看,最先是从文艺批评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礼仪上不提倡批评,而喜欢正面评价,这样易走俗套,难成体系。当初岭南派形成的初期,高剑父、高奇峰等人把西方绘画的立体造型和色彩融进中国画,当时只是遭到广泛的贬斥,而没有理论上的驳否,现在看来在中国各种画派中,岭南画派还是在俗的层面居多,乃与传统文化审美理念有一定差异。早年与著名理论家孙克先生言及,其也有伤于当今中国画理论的缺失,说以前的中国画理论都是由国画大家们自己所书,属实践切身体悟,现在的理论都是由专门的理论家所著,因对中国画没有切身的认识,也就只能以理论谈理论了。再者中国画学术理论不能停留在纯粹的美术理论上,而更多的要从国学中寻找。

其四:功利性社会让艺术体无完肤。经济观念澎湃的时代,物欲横流,道德沦丧,在“德”的缺失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浩劫,许多民间的传统文化几乎消失殆尽,稍大一些的门类也岌岌可危。解放后前30年只是在否定传统,很多方面还在延续传统,后30年却是在改造传统,践踏传统,从血脉上消灭传统。冯骥才先生大呼“中华文化正在粗鄙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剩无几”。主要是外来的商业文化侵入,令人无所适从,什么流行文化、娱乐文化、快餐文化、通俗文化、投机文化等等还有普世价值,把中国传统文化冲得七零八落。从中国画来看,遭到致命重创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中国画没有学术定位,缺乏学术评判标准,“大师”林立,一个初出茅庐小青年学了几天素描色彩就可以自称大师,一个江湖艺人卖了几张画就可称为学术泰斗,一个行政官员糊弄一个东西就成了学术权威,艺术的严肃性和敬畏性全无。其二名头价值泛滥,带一个什么长什么主席就会高人一等,作品就无限升值,各种各样的协会、画院林立,造成了学术认知的混乱。其三名人商业化和政治商业化破坏了艺术价值观,一个演员、一个主持人、一个明星、一个什么网络名人,写几天字,学几天画,就可以发表和拍卖,且价位令人炫目,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让真正的书画家欲哭无泪,严重损害了传统艺术的学术定位。其四商业炒作让人晕头转向,建立在学术之外的商业化,可以让一个末流的画家名噪天下,身价万千,严重破坏了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判断。其五人际商业和人情商业严重割裂学术群体破坏学术价值观,各类大型美术活动组织者、评审者、参展者、获奖者是一张关系网,近亲繁殖,潜规则盛行,阻碍了优秀艺术人才的成长。

打一场民族文化保卫战势在必行

粮食有毒只会吃死人,文化有毒就会让所有的人变成异类。一个民族的存在,首先是其文化的存在。民族文化的纯正性和独立性是一个民族强大的象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深厚的文化传承,老子、庄子、孟子、墨子、孔子等等,还有儒家、法家、佛教、道教等等都是我们的文化宝库,中华文化是以帝王学、民生学、天地学为核心的大文化。帝王学是平天下、稳社会的学说,民生学是伦理学人文学,天地学是自然学社会学,大都以哲学的形式存在,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一种礼仪、一种服饰、一个字都蕴含着很深的内涵,深入浅出,比如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以及吃、住、行、为人、为事等每一个细节中都有规范和要求。然而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文化古国的人民,在经济强盛的今天走向世界的时候,被人称之为蝗虫,贬之为粗民,驱而避之。我们应该好好检讨自己对传统有几分的尊重了,要考虑考虑一个不尊重历史不尊重祖先不尊重自己的民族是否能发展壮大?打一场民族文化保卫战是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了。

湖北省国画院院长 陈迪和
2014年11月2日于武昌东湖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