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 > 百家争鸣

浅谈国画和西画的融合

2014年11月12日 11:23:3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国画和西画各有自己的源头和方向,虽然中国画家在努力追求中西融合,但国画和西画的中西融合只是表面上的合在一起,而他们有些根本的基因是相互排斥的。很多人赞扬当代国画家的作品喜欢用“中西融合”这个词,很多画家也都以自己的作品融合中西而自豪。有人说绘画上的中西融合,是以把中国传统最宝贵的东西融掉为代价去求得的。

这种说发或许有些偏激,不过,如果非得融合,就必有一方要放弃自己的一些东西。至于哪一方改变自己,我认为要看是否在不改变本质,不退化自己境界的基础上给自己的前景带来新的光亮,或者自己本来的路已经走到了及至,需要找到新的方向继续向前发展。传统西画和传统中国画有本质的区别,西方强调的是光、色、面等外在表现,中国画的线条本身都要有功力,重墨趣的表现和形、神、线的内在描写。无论是国画还是西画,追求复制物象的逼真效果必有尽头,而追求内在的意境却会永无边界。西方绘画从印象主义产生开始,美术的发展打破了写实风格的古典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西方美术之路豁然开朗,氛围活跃空前,以至于艺术各流派和众多的大师们如潮般地涌现。

翻阅历史,你会发现日本的“浮世绘”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产生,而日本传统书画怎么看都象是对中国传统书画的模仿。深受西方印象派喜欢的“浮世绘”,受着中国明末的十竹斋水印木刻的影响。但是,受东方艺术影响的西方现代艺术,却主导了世界艺术的大潮,并反过来极大地影响着东方艺术,作为东方艺术精髓的中国画以自身的高度,本来可以很自尊地坚守自己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并朝前发展。然而,到了19世纪,西方画家在包括东方艺术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刚刚放下对客观形体一味地临摹和复制,中国画家却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开始追求西方画家19世纪以前的路。中国画家苦苦追求之后,中国画有了西方的写实,但由于颜料和宣纸的限制,国画的写实效果无法达到油画的高度,即使现在国画在这方面可以超越和领先于油画,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从印象派开始,西画就越来越把写实抛开发展了。走到今天,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画的价值仍然不及西方画。在世界大艺术市场中,国画一直不能与西画并驾齐驱,虽然价格不等于价值,但一直以来巨大的价格落差,至少说明西方价值天平的指针仍然是更倾向于油画。在西方的强势文明的包围和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显得老弱无用,但即使有时遭到来自我们炎黄子孙自己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由于自身的过硬价值而地挺立于世界。

应该说,我们新一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西化了。虽然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失落很敏感和介怀,但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中国书画落到今天的困惑,中国画家主观的取舍是很关键的。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生长出来的中国书画这朵气韵高雅的花仙子,由于羡慕别人的另一种美丽,按照别人的方式来苦苦地重塑自己,在别人的价值尺度上超越不了人家,最终却迷失了方向。甚至出现了“革毛笔的命”,“笔墨等于0”等可悲的口号。因为有这么偏激的思想,中西融合就显得比较中庸了。个人认为,就算是要为中国书画拓展中西融合这样一条路,也不必刻意提倡把中西融合的思想表现在作品里。在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本身就带有了西方的属性,这个属性自然而然地会流露在其行为上。

当然,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人,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爱护传统不是盲目地排外,不是简单的以古人的方式去生活,而是带着传统的基因不停地朝前走,让传统的精髓活下去,并得以继承和发扬。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