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 > 百家争鸣

蛋彩画的艺术美

2013年08月12日 11:24:44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蛋彩画的艺术语言仍有待发掘,传统的蛋彩画更多是制作图像的手段,当代蛋彩画摆脱了这些约束,能够更多地从材质独特性角度来对待蛋彩画的艺术本体,材质美成为艺术主题的重要内涵。所以,当代蛋彩画以不同的视角强调了材质的审美特性,并重新诠释着图像与媒介的关系,突出了蛋彩特有属性的展现,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用蛋彩画自身的语言来与其交流。

蛋彩画的一些特性,如半透明的薄雾笼罩、微妙神秘的色彩透露、珐琅釉般的表面质地以及难以捉摸的珍珠母泛光等,使得任何复制都难以再现其原貌,也就是说,欣赏蛋彩画,一定要看原作。这就暗含了一个推论,真正值得欣赏的东西是由材质或媒介来传达的,我们需要的是实际存在的蛋彩画,而不是其中可以被其他媒介替代的图像内容。在这种情况中,通常把材料媒介当作服务于表现内容工具的理论就显得过于贫弱;但是,蛋彩画的美的确又与图像内容有关。尽管材质对蛋彩画的艺术与审美具有本质意义,但材质美并非材料本身的属性,而是生成于材料向媒介的转化,材料作为客观的物,在通常的情况下,它的各种特性都消失在其物质性中,隐而不现。当代蛋彩画的艺术性就在于,它将材料引入题材,借助特定的图像使材质得到显现:通过肌肤发光、通过发丝闪烁、通过空间通透、通过背景暗淡,如此等等,使材料转化为可以被看到、被欣赏的媒介。蛋彩材质的诸多特性,只存在于具体的绘画事件中,尽管我们可以将其归纳总结,但一当把它们抽取独立出来,并把材料当作实现存在于它之外的主题内容的工具和手段,它们就会隐藏起来,退避到无美丑之别的客观物质,这是材料的神秘之处。

蛋彩画的材质特性

蛋彩画是一种用鸡蛋作媒剂调和颜料的绘画种类,辛尼尼的文献中提到两种丹配拉,一种是用全蛋,另一种仅用蛋黄,前者适合于作壁画(secco,指干壁画),后者主要用于木板画,我们现在所谓的蛋彩画是指后者。很自然,蛋彩画的所有特性,包括它的优点和局限性都取决于所使用的媒剂——蛋黄。蛋黄是一种乳剂,是水和油的结合物,作为媒剂,既可以用水稀释,也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与油混合,也就是说,蛋黄是介于水与油之间的一种物质,这一点是了解蛋彩画所有特性的关键,也是真正欣赏蛋彩画的重要前提。

蛋黄加一定量的水就可以做成蛋彩画的媒剂,根据辛尼尼的资料,颜料用水研磨后要浸泡在水中,用时再与蛋黄媒剂调和,这样,真正用于绘画的颜料实际是很稀薄的。所以,蛋彩画可以像水彩画那样流畅地用笔,且没有水彩的限制性,因为蛋彩颜料可以很透明地使用,也可以具有很强的覆盖力;可以涂染色层,也可以勾描发丝般精细的线条、点画最微小的细节。

蛋黄乳剂看似水性材料,实际却与油一样,干燥后会呈膜,就是说,它和所有的水性媒介有着基本的区别,是一种有厚度的媒剂。由于乳剂形成的膜是不溶于水的,相当于一个隔离层,并且这种呈膜的颜色干得很快,比单纯的水干得还要快,可以随时覆盖,也可以迅速地运用无限多的色层来累积色彩,而不必担心像水彩画那样会把底层的颜色洗掉,变得污浊,也不会像油画那样因等待色层干燥而失去作画的灵感。这样,蛋彩画便可以兼具水彩画的轻快与油画的复杂厚重。当然,成膜与快干的特点也造成了蛋彩画局限,这几乎是蛋彩画唯一的缺点,不能在色阶之间做混合来塑造形体,这很可能是被油画取代的最重要技术原因,由于这些限制,传统的蛋彩画有相对固定的方法。不过,也正是这种局限,为蛋彩画的语言留下了更多的潜能;充分认同、顺应这种层化快干属性,蛋彩画可以规避其他画种的直接塑造手法,通过两三种单调色彩的多层交错透露,仿佛天然地使形象自己生成,不留痕迹。在这一点上,蛋彩画具备了一种完全另类的造型语言。

呈膜特性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会影响颜色的外貌特征。用于绘画的媒剂总体上有三类:(包含胶质的)水(如水彩画和其他水性媒介的绘画)、油(油画)和乳剂(蛋彩画),这三种介质有不同的折射率,因此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效果。水在干燥后不留痕迹,等于直接通过空气介质来观看,呈现的基本是粉质颜料本身的面貌,油和乳剂具有与空气不同的折射率,颜色会产生折射,我们看到的是通过折射后的颜色效果。例如,水彩(水粉等)画的颜色干湿是有变化的,这是因为干燥后的画面随着水的蒸发,水的折射率消失,油画和蛋彩画干燥后呈膜,其折射率就相对被固定下来,所以,干湿变化不大。鸡蛋乳剂的折射率大致介于水和油之间,也就是说,蛋彩画的色彩效果比湿的水彩(水粉)画颜色更透彻一些,又没有油画那样油腻光亮,没有那么强的浸透度。用鸡蛋乳剂调制的颜色,不管涂在平滑的石膏底子上还是涂在色层上,都会形成一种珐琅釉般美丽的质地,具有湿润柔和的光泽,每涂一层颜色就像为画面施一层釉,珐琅质地的光泽也会越来越稳定浓厚,且不会褪去。在蛋彩画中,颜色效果都是由多层叠加造成的,很少直接表示出来的颜色,所以,蛋彩画的色彩就显得特别柔和自然,没有雕琢痕迹。而且,每一层色釉般的颜色都是独立的,不会产生颜料混合的浑浊感,由于多层叠加,在蛋彩画表面几乎没有一块单一的色彩,各种颜色会在不同层次上透露出来,产生难以捉摸的、微妙神秘的效果。

另外,蛋彩画不会像油画那样随着时间而变色,这是因为鸡蛋乳剂的性质稳定,干燥后折射率基本不产生变化,而油的折射率在很多年之后还会不停地变化,据说蛋彩画在500年后的变化还不及油画在30年里的变化,所以,汤普森认为,一个制作良好的鸡蛋丹配拉绘画其持久性可以与人类曾创造的任何种类的绘画相比。

在绘画技术中,透明性是一个较模糊和复杂的概念,一般会默认透明是用纯净的颜色薄涂到底子或底色上形成的,实际上并非那么简单,透明性与具体的媒介材料和操作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汤普森在The Practice of Tempera Painting中对蛋彩画的透明性作了实际的解释,一个颜色是否达到透明效果,不在于本身是纯净的或是污浊的,而在于它的使用方法和媒介的性质,一个污浊的颜色同样可以产生非常透明清澈的效果。蛋彩画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在于,它几乎是在处理这种不同程度的透明性中形成其特有效果的,把一种中等明度的粉色薄涂在一个有明度反差的底色上,画面就会呈现出透明、不透明和半透明三种不同的区域,在一般的绘画中,我们很难想象到这种带粉的浊色如何能够产生透明序列。如果再用一个更深一点的颜色,不管是纯色还是混合的浊色,很薄地涂在半透明处,就会发现,颜色神奇地像浸入水中那样变得清澈,而其余半透明地方会呈现珍珠母似的泛光效果。蛋彩画中的透明度不只是一种形容性的表述,而且是一个实际的可操作的要素,而这只有鸡蛋乳剂能够做到,所以汤普森认为蛋彩画不可替代的美在于它的半透明性。

蛋彩画的艺术语言

蛋彩画有时也被称为丹配拉绘画,但是这两个词并非等同,反过来把丹配拉绘画通称作蛋彩画就不合适。丹配拉(tempera)一词出自意大利语,在最宽泛意义的运用上,指用于混合颜料的各种液体媒剂,甚至包括油在内。作为对一种绘画媒介的定义,这个词在艺术史上有多重的、不断变化的含义,它伴随着整个西方绘画的历史直到中世纪晚期,到了15世纪,丹配拉概念几乎包括了所有绘画媒剂。油在西方绘画中的普遍运用使丹配拉的概念受到挤压,不得不采用更有限制性的用法,例如胶质丹配拉、树脂丹配拉和鸡蛋丹配拉等,并且,随着真正油画的逐渐形成,它的范围变窄,直至仅仅指用鸡蛋来做的媒剂,现在,丹配拉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绘画种类的名称。

鸡蛋丹配拉是整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初期通用的媒介,油对鸡蛋丹配拉的取代是有一个过程的,作为油画奠基者凡埃克在绘画中运用的就是鸡蛋丹配拉和树脂油结合的综合媒介和技术,丹配拉作为油画的底层色一直延续到16-17世纪,但作为一种独立绘画种类的蛋彩画自文艺复兴以后仍然是被淹没或失传了。当代人对蛋彩画技术的详细了解得自于辛尼尼文献资料的重新面世,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这些资料先后被译成德、法、英文,丹尼尔·汤普森1933年以The Craftsman’s Handbook命名的英译本是较为完整的标准版本。自此,蛋彩画又开始在当代复苏。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