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 > 百家争鸣

张思永:多元身份的艺术践行者

2013年07月18日 10:08:4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注定是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张思永便是这其中的一员。从90年代便作为职业艺术家开始独立创作的他,曾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展览。多年来,其极具个性化的当代艺术风格作品被诸多艺术机构收藏。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在世纪之交华丽转身,创办了“千年时间”画廊,踏上了作为一位艺术品经营者的不凡历程。而这只是他日后随之而来的多重艺术身份的开始。

建立中国艺术基地

夏日的傍晚,“千年时间”画廊,一杯咖啡、一支雪茄,张思永就这样聊起了他与他的艺术事业。对于放弃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转而成为一个画廊经营者的决定,张思永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我做艺术家的时候,看到身边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没有很好的画廊接纳他们、向他们靠拢时,我把我卖画的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画廊的创办上,转为艺术品经营者的身份。”在张思永看来,想要带动整个当代艺术生态圈如果单纯凭借创作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包括画廊、艺术馆、艺术基金会等在内的艺术机构及包括艺术品经营者、管理者、策展人、批评家等在内的相关从业者,作为艺术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幕后推手对整个行业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北京生活的21年中,张思永见证了与自己同时代艺术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过程。“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在前端,是因为中国艺术品发展市场中一些专业的机构、空间、人员、策略、心态,共同打造了他们。作品好只占30%,剩余70%要归功于链条里面的每一个环节。在艺术家成为英雄的背后,有多少无名英雄,这些人是值得尊敬、值得给予致敬的。”

研究生时期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张思永,是中国较早一批学习艺术管理专业的画廊经营者,这样的经历也培养了他在工作中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当面对那些有着50年历史的国外画廊进驻中国的时候,虚心学习是张思永不变的心态。这些成功的机构有着在世界各地开办画廊的丰富经验,“他们的职业精神、敏锐的嗅觉以及推动艺术家的理念,放到似乎正在被传统市场主导的中国,这是所有中国艺术品经营者要去学习的地方。”张思永相信,“不学习的职业没有多大的收获。”而艺术品经营又并非是照本宣科式的生搬硬套,这就需要经营者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活学活用。“没有一个老师手把手指点你,完全是靠自己去体验、琢磨。”在张思永看来,未来想要真正实现收藏在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就要依靠中国本土的经营者及收藏者的力量。“中国本土的经营者在面对这个事情时要戒骄戒躁、善于学习,认可和坚持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为中国艺术市场、中国式收藏建立一个稳固的基地。”

立足本土,助推青年

既然是经营画廊,那么对艺术家的选择必然成为张思永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十多年中,我时常思量自己如何选择艺术家。除了选我个人喜欢的作品,还要想到这个时代的精英分子是从何种角色、何种语言、何种内容去选择。”回顾多年来由“千年时间”推动的成功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通常具备如下几个特点:“良好的学院教育背景;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思考;以及在借鉴和观察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元素的同时,在艺术语言、造型特色、内容主旨方面有深度的个人思考。”显然,专业性、文化性及个性是张思永在选择艺术家作品时的综合思考方向。此外,张思永还特别强调了作品的当代意义。“思考传统文化不代表他是传统画家。”作品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是否具有关联性是张思永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大部分喜欢收藏中国艺术的人未必会按照所谓美术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考虑作品与其所处的城市的艺术环境、生活的主流观察、文化层面是否真正有碰撞、有火花闪现出来。”

如果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与“千年时间”画廊合作的艺术家群体中,青年艺术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张思永相信,“好品质的画廊皆是与艺术家共同成长的。”根据他的观察与经验,艺术行业平均每5年便有一批新生的艺术家走上舞台。自“千年时间”开办至今的15年中,张思永见证了3批与画廊有过合作的优秀艺术家从崭露头角,到跃上中流砥柱,甚至走向国际的成长历程。在张思永看来,这个过程也同样是其自身专业成长及画廊品牌成长的过程。“‘千年时间’在这15年中推出了几拨年轻人,这些人已经在很多重要的展览、拍卖、收藏上获得了很多认可。认可他们的同时就是侧面认可‘千年时间’画廊、认可我的工作。”推动本土青年艺术家、支持他们的创作、收藏他们的作品,作为一家本土画廊的经营者与收藏者,张思永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与画廊合作的青年艺术家的共同成长。

艺术拓荒者

与很多其他北京艺术品经营者不同的是,张思永在几年前便将目光投向了南昌、长沙、武汉等当代艺术发展相对薄弱的二线城市。在他的积极筹办下,南昌当代艺术博物馆、南昌千年时间当代艺术馆、南昌千年时间画廊、及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相继成立。在这样的二线城市创办当代艺术机构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张思永的一种“职业理想”。事实上,除了艺术家、艺术品经营者、策展者的身份之外,张思永还担任着全国青联委员及江西省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与此同时,他亦受聘担任江西师大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及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这样的社会身份让张思永在思考和看待问题时更为多元,且更具视野。在二三线城市中开办第一家专业画廊无疑是具有风险的,但怀揣理想的张思永甘愿承担这样的风险,而他所做出的努力也让有思考的政府及文化管理当政者意识到来自北京画廊的重要性。“基于这些小小的贡献,得到地方上的认可,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给予我这样的荣誉和身份。基于我有这样的多元身份,我就有这样的职责和担当。”作为大学客座讲师的张思永,每年都会帮助南昌艺术院系的学生举办十数个展览。“现当代艺术氛围欠缺的二线城市,艺术从业人口很少,一家专业画廊已经足以调动起他们的创作激情。”与此同时,张思永还以策展人的身份致力于城市间的艺术互动,将北京与南昌的艺术家分别请到对方城市举办展览,开创了新的展览形态。

在某种意义上,张思永更像是一个拓荒者,他将来自中国当代艺术最前沿的理念及资讯带到那些居住在二三线城市的人们的视野中。在展览方面,张思永将自己积攒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带到地方城市。从空间设计到画册制作,从展览布置到开幕艺术沙龙,他力图将专业艺术展览中的每一个微小细节恰到好处地加以呈现。为了能够让地方城市的观众看到最前沿的当代艺术资讯,5年间,张思永前后从北京运去6000余本艺术类杂志及专业画集。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居住在地方城市的艺术爱好者与居住在北京、上海这样一线城市中的人们享有同样的当代艺术文化生活。“我认为当前国家大的文化方向的策略是良好的,国家对艺术品经营者的要求基本上也是正确的。关注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让二三线城市享有和一线城市同等的当代艺术的机会,已经不是一句空谈,通过我们的经验证明是可行的。”这样的专注与付出是有目共睹的。2012年,“千年时间”画廊被文化部授予“中国诚信画廊”奖牌。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经历了2005年至2007年高峰期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从2009年开始步入低谷期,面对这样的状况,张思永抱有一种理性的乐观。他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点明了世间万物不断发展变化的本质。张思永相信,既然艺术市场低靡是一种整体现象,那么终会出现转机。“在这15年的风风雨雨里‘千年时间’挺下来了,也见到了很多大牌画廊的兴亡,以及很多画廊从小到大的发展,并在艺术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经历风雨见阳光。我认为我这个时代的画廊经营者很多人已初见了阳光。”张思永深知,那些成功的海外画廊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融入了几代人的心血才获得今天的辉煌成就。“中国经营15年的画廊不多,我认为这仅为中国专业画廊格局形成的开端。”

在张思永看来,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还要从深沉厚实的过往时间维度中找寻历史和文化带给我们的密码。”但他同时指出,“深厚的历史、深厚文化的积淀本身不能改变艺术家、艺术经营者的命运,还要靠我们在繁多的艺术品中找到符合今天的语言,乃至于找到能够对未来产生作用的创作观想,这才是今天艺术品市场推动者、展览策划人,最重要的是艺术创作者的使命所在。”作为一个拥有多元身份的当代艺术工作者,张思永显然具备了以更为宏观的视角观察、解读、探索当代艺术在今天与未来发展的能力。

道法自然

7月,《时间绘》张思永的个人作品展将在“千年时间”画廊举办。谈到为何要将这个对展览来说最“不好的季节”留给自己时,张思永笑道:“好的展览季节意味着好的艺术品市场,我这个展览既不是为了市场,也不是为了宣传影响,就是为了奖励自己一下,给自己放个假,以便自我修正,或艺术修整。”此次展出的作品多是张思永创作于10多年前的旧作,而欣赏过这些作品的人都不禁感叹,这些画作在今天看来依然别具当代艺术风格、依旧令观者怦然心动。

“自然环境”是张思永作品的主要题材。“天地万物、四季变化,我的创作无法回避这些创作元素。我个人比较迷恋带有自然化的语言,它既有内在生命力,也有外化的东西。”在最近10年中,张思永的创作体现了其对中国哲学与美学的深度思考,在那些或意象或抽象的外在表现形式背后暗含着一种深层次的哲思意味。“我对绘画力求一种辩证的思考,而不仅是对景现实的描摹。向中国古代山水大家学习,有一些体验,通过观摩、冥想、思考,用今天的手法呈现出来,便是我创作的要义所在。”这正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所指出的那样:“思永的油画,是睿智思考的结果,其中表达的是他的哲思……葱茏的茵草,无眠的花地,坠落的花叶雨,摇摆的鸢尾花,飘蓬,浮莲,一切都在我面前轻轻地展开,如大地般具体,实在,眼可观,足可触。思永是不是要于此发现大地的意义?他以浮生如梦去编排浮莲,他以恍若隔世去洞见迢递的丛林,他以浮光掠影去抚摩繁花。那幅《恍若梦的河》昭示着生与毁的轮替、此和彼的悬隔。紫色的,蓝色的,白色的,星星点点的此岸;飘渺的,流逝的,若有若无的远国。思永足踏在这茵茵的世界,向我们诉说着他心中对那个迷离的不可言传的世界的企望。”

心灵的色彩

无论是描绘绚烂的花簇、连绵的群山、抑或静谧的荷塘,张思永作品中的色彩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忧郁的蓝、明快的黄、悲怆的红……无不透露着某种强烈的情感。张思永说,他画中的色彩是“心灵的色彩”。在朱良志教授的解读下,“它被记忆浸染得迷离了,它被梦幻过滤得恍惚了,它被当下的直感装点得闪烁了。”事实上,对故乡的情感是张思永绘画表现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夏夜仰望漫天繁星,冬日在雪地中尽情嬉戏,春天在乡间小河游弋、眺望平原花开的童年经历是自幼在乡间长大的张思永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当现实中的这一切逐渐离他远去的时候,惟有用图像的方式记录下那深深铭刻在生命中的感动。艺术家雷子人博士曾指出:“张思永以‘方言’对心灵故事的陈述,表现为对昔日所见的修饰性描写,一种对年少时守候在池塘边生存记忆的开启。曾谙的荷塘景致,浮萍水草以及湖底生物梦境般际遇,转译为图像关于心灵慰藉和未来憧憬的种种瘢痕,由此构成他对自我生存的期冀般心理表征。这有可能表露着他潜意识中的某种思维轨迹。”正如张思永所说:“我的绘画就是记录我丢失的东西,我的心魂。”那是一种“艺术的痛感。”提起故乡,张思永是动情的。窗外亲手栽种的藤蔓仿佛暗暗连接着他对故乡的记忆。在楚楚的怀乡之情中,看到的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本色性情。或许,也只有在艺术创作中,这种本真的情感才会得以完全释放。“这种情绪可能会贯穿我一辈子,就算将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画廊经营者,绘画也不会离我远去,它会伴我一生,愈老弥坚。这才是我的追求所在。”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