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 > 百家争鸣

寄语“新吴门画派”

2013年01月23日 11:26:4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吴门画派”对江浙一带绘画影响很大。它独领风骚于明代而延于今时。作为一个画派,它无疑是在汲取宋、元绘画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明代的时代背景而形成的。“吴门画派”的作品不仅仅是画家个人技法与画风的展现,更体现了时代文化的辉煌。

我想从一件往事谈起。1958年,苏州政府为振兴和发展苏州的地方艺术,将流散在民间的艺术家组成多个艺术团体和单位。其中,以绘画为主的团体就是吴门画苑。可以说,当时的苏州国画院、吴门画苑以及多家工艺单位集中了苏州众多的国画家,曾经是苏州研究和传承“吴门画派”的权威据点,在江浙一带,乃至全国、东南亚都有较大影响。不少海派画家都与这里的画家有过艺术交流。不少从事绘画艺术的人,都知道这些画家在继承“吴门画派”艺术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作为“吴门画派”的诞生地———苏州,其绘画与古典私家园林一样负有盛名。今天,当人们为苏州古典园林纳入世界文化遗产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可知道“新吴门画派”现正处于怎样的形势之中?

“文革”后,由于苏州一些画家裹足不前和创新意识不强,加之画派与迅猛发展的现代多元文化“相克”,国画院不再是继承与发扬“吴门画派”的城楼了,吴门画苑也随着一大批工艺美术企业的倒闭而被拍卖。

那么,曾经被“吴门画派”艺术滋养过的画家现在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也许所剩无几的老画家还可以摸着自己的肚子,庆幸自己有一些传统文化功底,有一些让人尊敬的资本;但综观当今画家对“吴门画派”的继承状况,我发现,“吴门画派”犹如被历史拖到今天海岸上的一艘古船,等待路过的人去搭救,带着它一起前进。更现实的是,它停留在博物馆里,无奈地被人们以一种回眸的眼光去欣赏。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这无疑是一种好现象,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当今画坛却出现了这么几种情况:每次举办画展,都是开幕式隆重,之后参观的人却少得可怜;展出的作品多是以前的“老面孔”,很难让人提起精神去欣赏;成名画家的作品多是应付之作,业余画家的创作缺少探索精神;多数画家致力于结社亮相,周旋于名利场上,而不是一心搞绘画创作。对此,我忍不住要问一句:“吴门画派”的精神和命运将归于何处?

改革开放后,文化与经济并进的苏州,有一批中年画家脱颖而出。他们是能融入现代、搭乘到时代之舟的一代。他们拥有一些包装不错的本地土产题材———水乡风情、水巷民居、园林等,拥有着“粉丝”们的追捧。一些媒体给了他们一个“恰到好处”的名称———“新吴门画派”。的确,这些画家无一不是在苏州这块土地上培育出自己的艺术果实,无一不是在几十年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艺术精神。他们的存在,是对苏州文化的一种奉献、一种表彰、一种推动,当然更是一种影响。我们并不在乎他们的作品在拍卖会上的价格是多少,只是期盼着他们能不断推出好作品,传达出他们的思想情感。

正因为这样,我们把探讨的重点放在对“新吴门画派”中“新”的探索上。“新”有三种可能:其一,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的形式之新;其二,摒弃过去的陈旧精神而后的时代创新;其三,举着老品牌的旗子而演绎着新内容。

如果是第一种,那么“新吴门画派”的作品应该从形式、内容、审美、精神等方面看出对传统的继承,并有一定的进步。“新吴门画派”做到了吗?观者不敢断言。

如果是第二种,即使是摒弃,也应该从其作品中看出摒弃的理由。我为此曾经询问过许多观者和行家,他们多默然或摇头。

如果是第三种,借古人之名,行“伪传统”的捷径,于个人之名利有益,但与艺术的高雅、真善的情感无关,这是以贩卖为生的人的商业伎俩。对在画坛上已有一定成就的画家来说,似乎并没有必要喧古人之宾,夺己风格之主。因为作为个体艺术的一种面目,它已经为世人所肯定,无须如此。

这样的分析绝不是故作正经。我的上述看法,对已经成名,并有真才实学的画家来说,毫发无损;对热爱他们作品的欣赏者来说,也无关痛痒。这里要讨论的是,作为汲取这一方水土营养的艺术家,能否把个人的艺术与地方的文化精神推向更高的审美层次。虽然他们已经走在苏州绘画艺术的前沿,但尚未形成一个让我们可寄予希望的、有影响的、严肃的艺术流派,尚未形成一种大度的艺术风范、一种宏观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更高的文化境界。

常常有这种现象:几十年探索出的艺术形式,很快就会被商业世风熏得不成样子。功利之下,一些画家或精于雕琢、或玩弄笔墨,作品视之有形而品之无味。当今,被世俗者卖弄、被慧眼者讥讽,从开始追求高目标到后来堕落的苏州画家还少吗?苏州虽是绘画之乡,但绘画之乡不等于文化之乡。“画派”之旗高悬,并非为结社做新而举;艺术之叶如此之茂,本不应该只结小果。

一次,我在苏州博物馆看到苏州国画院几位画家合作的巨幅作品《吴门烟水》。这件作品于大气中不失笔墨的精到,让人钦佩。但题款有些单调,而且题款内容与引首印章内容完全相同,不能不说是点睛之处出现的败笔。我们不苛求画家一定要有全面、深厚的修养,但在这样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只有绘画的形式,没有与之相应的书法与文学的审美价值,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苏州自古至今有许多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只要稍加留意,就能找到许多精彩的句子为自己的画作添彩;诚心所到,身边就有众多的诗人与书法家可以为自己的画作锦上添花。这“求全”不仅是求中国绘画之美,更是求“吴门画派”的一种完整精神。

前些日子,与几位从事绘画的朋友谈到一位正在北京谋求发展的苏州画家的近况。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北漂”是好现象,值得褒扬。因为老一辈苏州画家极少能走出这块地方而到外地发展。今天我们探讨“吴门画派”的“新”,既是惜古人之创、期新人之承,也是期望画家能开阔眼界,汲取更多的营养进行绘画创作。

苏州应该走出一些大画家,多一些能在全国画坛上以不凡的艺术造诣说话的艺术家。他们应该有独到的艺术表现风格,有较高的艺术与人格的修养,有对这个地域的满腔热情,有对传统精华的汲取能力和对时代特征的敏锐感知能力,毕竟现在的画派不可能只是过去的“明四家”。希望这些艺术家能成为真正引领时代精神的“新吴门画派”;也希望他们能走出画院,走出画室,走出展览会,融入大社会,接受艺术再教育,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美展(中国画部分)在苏州美术馆顺利举行,也看到并感受到苏州政府为打造苏州这座文化城市所做的努力。相信这会给苏州的绘画艺术、艺术家和苏州热爱艺术的百姓们带来新的收获。我真诚地希望“新吴门画派”的画家不要疏于对“吴门画派”精神的传承,不要被“吴门画派”的一些外在形式所拘泥,而应该有兼收并蓄的胸怀,有开拓和引领新一代艺术之魄力;也希望艺术家们在苏州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深深地扎根,成长为像古典园林一样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之树。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