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 > 百家争鸣

吴鸿彰:萧散细密 用心刻画梦里江南

2012年11月26日 11:56:06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落日,渔舟,桃花,古镇。江南的美景,在吴鸿彰先生的笔下显得多情而又迷人,一如清纯的水乡女子,令人过目难忘。

在吴鸿彰的青少年时期,本地画家凌立如先生对他影响很大。凌先生擅长花鸟画,在上海工作,每逢节假日常常回老家芦墟,吴鸿彰曾多次前往拜访求教。1957年,凌立如先生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支行画了一张年历卡,画面上有一只老母鸡和几只小鸡,上面还有一首打油诗:“母鸡生蛋孵小鸡,小鸡长大再孵鸡。节约储蓄好处多,生生息息同此理。”凌立如先生曾送了一张给他,如今,这张书签早已遗失了,但画上的那首打油诗他还能完整地背出来。

谈到美术创作时,吴先生说,一个画家,悟性相当重要。悟性是一种天赋,但并非是天生的。他强调,最重要的是需要勤奋的学习、刻苦的磨练。吴鸿彰先生的话语是真诚、实在的,并不是那种不着边际的空谈。

吴鸿彰先生1940年出生于吴江,老家在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汾湖之滨的芦墟。他1954年考取了苏州五爱中学。学校里的美术老师叫孔昌石和尢玉淇,都是名画家,他们对喜爱美术、用功好学的吴鸿彰先生爱护有加,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帮助。中学毕业后,吴鸿彰先生因故错过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进苏州机械厂工作,凭着一技之长,一年后,调入厂工会搞宣传工作。工作之余,参加市业余美术组活动,经常与在苏州美专学习的杨明义、张晓飞、劳思等几个朋友互相交流、切磋探讨,并遍游江南水乡,绘画创作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给了他创作的激情,吴鸿彰先生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优秀作品。上世纪60年代,他创作的版画《攻关》发表于《人民日报》;《讨教》参加全国性展览,获得专家的好评和鼓励,作品还被选送到民主德国、芬兰等国展出。  

为了更好地学习创作技巧,1982年,他远赴北京,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深造,经过德高望重的李桦教授等名师的指点,再加上他自己的勤奋好学,吴先生在造型艺术上有了新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表现在日渐成熟的技巧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境界上发生了质的飞跃。

吴鸿彰先生热爱故乡,依恋家乡的一山一水。在他创作的一系列水乡题材的作品中,散发着浓郁的江南特有的气息,清新,温婉,柔美。画面中无论是清澈的河水或古朴的石桥、典雅的建筑,都是那么生动、那么别致。在作品《桃花坞》中,一只摇进古镇的小船,船上有两个身穿蓝布碎花衣裳的江南女子,一个在摇船,另一个坐在船头,手中撑一把油布伞,我们仿佛听到了悠扬婉转的吴歌,闻到了缕缕扑鼻的幽香。他的那幅《夕阳》,完全是生活中热烈感受所取得的灵感。这是他在一次下班途中看到的情景,美轮美奂的景象使画家陶醉了。晚归的渔舟、参差的房屋、高耸的宝塔、飞翔的小鸟,以及水中的倒影,犹如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境,一首含蓄耐品的绝句。

吴鸿彰先生坦言:“苏州被誉为人间天堂,那幽静的深巷、小桥流水、古老的建筑、粉墙黛瓦、雅致的园林,引人入胜。小船在水巷中穿梭,到处吴侬软语,这怎么能不叫人陶醉。多年来,我就在这种幽雅的生活中度过。我的作品常常表现水乡题材,原因就在这里。”所谓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就是这个道理。吴鸿彰先生的这段话,朴实、简洁,可以加深对他的作品的理解。

吴鸿彰先生的水乡画,凝聚着他对水乡的热爱之情,含蓄而又深沉。这是一种成熟的爱,所以,耐看、耐读、耐品。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