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 > 百家争鸣

感性与理性同在 逸格与雄浑并峙

2012年11月22日 10:38:4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家父的专业是山水画,但他一直反对只重客观,不重主观;只重形式效果,不重生命本体的学习方法。他认为,中国山水画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它是心灵的眼睛与宇宙的眼睛的时空对望,是生命空间与天地空间的精神交通,是赤子之心倾情演绎的恋母情怀,是天地情怀的人间移植。

他在继承传统文人画“诗书画印”的基础上,又于中西哲学、文学、美学之间开拓出了广阔的认知空间。丰富的精神资源信息,使他的艺术创作能够思接千载,联网太虚,随机应变,举重若轻。

他对宋元山水技法下过艰深的功力。对老一辈画家,更是凿通了形式与心灵的双向隧道。于黄宾虹的笔墨,他拈出了一个“善”字,于傅抱石他拈出了一个“情”字,于潘天寿他拈出了一个“境”字,于李可染的笔墨,他拈出了一个“诚”字……他说只能“画画”,不能“‘化’画”的人,无以言“中国画家”。而“化”的本领,又来自“造化文本”的启示。

章法上,他既打破了传统的“三远法”,又打破了西方“平面构成法则”。摒弃了中国画常用的“S”形、“十”字形与三段式构图法则,直接从画面的对角线切入形象,聚焦主题,以《易》理“四两拨千斤”的理法,以点领画,阴阳对冲,形成了上升与俯冲双向力场效应。以险求平,以虚制实,大面积的留白,撩起了读者二次创作的强烈愿望,他的“形式样式”即个人的“生命样式”。

他一变传统的“点景人物”,为“以人领景”,以心领韵。“落款”在他的画面上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让款识变成了绘画语言的“点睛”之笔。

他的《究天人》系列作品,如《天人对话》《心路之长》《心峰之高》《心海无涯》……全是生命为心灵的尊严呐喊,读来令人醍醐灌顶,冷雨浇头。他从“宇宙全息”出发,阐释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生命全息样式”,不仅填补了中国画的历史形式的空白,而且为西方提供了东方美学的审美标竿。

翻阅他画册,你很难相信这些作品是出于同一位画家之手,感性与理性同在,逸格与雄浑并峙。他的作品把西方的灵感化入民族的灵性,又把现代的“和谐”理念植入中华民族的“和合”精神。以“小品”导出巨制的情怀,又以“巨制”演绎“一画”的理念。倘没有厚重的人生积淀和艺术功底,这是很难想象的。

他的画作弥漫着黄宾虹的质朴,傅抱石的深情,潘天寿的信念,李可染的良知,八大的冷峻,苏轼的郁勃,倪瓒的散淡……没有对传统深度把握,如此众多大家精神情愫的现代集成,是无法实现的。

他认为,西方只能为人类提供“现代知识”,却拿不出“现代文化”;中方只能为人类提供“传统文化”,却拿不出“现代知识”。只有中西对话,以中领西,以西实中,重构中华文化,才能为人类提供“现代文化”样式。无疑,他的见解是深刻的、理性的、全面的。正是有了这种心灵惊怵,才有了他对中西方双向文化深层探索的自觉,以及在中西文化的天堑中,自动担负起构建中西文化“立交桥”的工程设计的个人主动。

由人生的“不容易”,成就了他的学术的“不容易”;由学术的“不容易”成就了他书画作品的“不容易”。

最后,摘抄《诘人堂》一段语丝作为本篇结尾:“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喜欢坐拥天籁,用心灵的耳朵谛听宇宙生发万物的乐章,用生命的节奏对照自然创化的气韵,校正自己心诗的格律。人生到此,还复何求?”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