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媒体关注

黄山日报相关报道:大笔千古秀 俊开一代风

洪树林/文
2010年08月10日 16:55:2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汪大俊艺术专栏  

2005年1月18日,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华书画名家全国城市巡回展”上,一组独特的漆字书法作品吸引了前来参加开幕式的一位位大家,他们认真地观看,琢磨一番后,就带着热情和赞赏的口吻与站在旁边的作者攀谈起来。

他叫汪大俊,绩溪县的一位普通油漆工。汪大俊虽然才四十开外,但是已有徒弟一大群,徒子徒孙好几代,在县内可称得上是出了名的油漆老师傅了。

绩溪县是地处皖南的,才只有一千零二十六平方公里、十七万多人口的山区小县。可想而知,汪大俊也只能在这个小县的范围内,出不了山外。一位大地方的油漆包头来绩溪承揽业务,听当地人对汪大俊的称誉,便大大地不以为然说:“真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你们这里与江浙相比,落后半个世纪。汪大俊他再有天大本事,哪能跟我们这批南征北战的现代化装潢队比?!

话虽然说得太狂妄了,但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的突飞猛进,装潢技术和装饰材料也是瞬息万变地进步。确实也让不少当地油漆工感到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掌握越来越吃力了。汪大俊这位高中毕业生出生的老师傅向来重视油漆市场信息,总是能比别人早一步掌握和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市场的激烈竞争又让汪俊认识到,光是紧跟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这些新材料、新技术开辟新的天地。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打开了这个新开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祖居——胡炳衡故居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是一幢典型的中等档次的徽商住宅,也是一幢典型的中等格式的晚清徽派民居建筑。文物部门在修缮时,问汪大俊,能不能仿照原物做出立体感的楹联?开始,汪大俊一下子被问呆了:他还只是听师傅说过,却从来没有做过,而且所需要用的老材料,现在都很难购买得到了。采用新材料行不行?更是没底。照直说不会吧,这业务虽然不大,但是品位高、影响大,无疑是一项做招牌的绝好业务。傻瓜才会放弃哩!化多大的时间精力也要做出来!生就的一股“绩溪牛”的“牛劲”一下子在汪大俊心底里升了起来。与此同时,汪大俊的眼前豁然开朗:这不正好为我打开了通往新天地的大门——油漆书法吗?

当汪大俊开始走进这个新天地后,他一下子又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面前呆住了:他虽然是高中毕业生,但是从来没有拿过毛笔。一支不过二两重的毛笔,他拿在手里,却重如千斤。好不容易照样画葫芦把书法家的字描上底板,用油漆做好后,只是一堆弯弯绕绕、高低不平、粗粗细细的堆积,不光原有的艺术味荡然无存,连原字的笔形也走样了。

汪大俊又去重新拜师了。当然,他不是拜老的油漆师傅,因为他面前的拦路虎已不是油漆技术,而是书法技术的再创作。他认识到必须要登堂入室,进入书法艺术殿堂,拜的是书法家、美术家。他首先请教于章洪威、汪民开、邵之惠等县内的书画家,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向黄山市的洪澍、泾县的汪振福求教,还抓住机会,将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章飚请来家中现场指导。从这些大家们的耐心讲解书法原理中,汪大俊终于明白首要的问题一个“读”字。不仅要读懂原作品每个安的构架,还要读懂每一幅作品的章法,更重要的是还要读懂书法大家融于笔墨之中的力道和气质,形成自己的力道和气质。然后,才能通过油漆技术准确地将原作再创成立体的艺术品。

(责任编辑:星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