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端砚文化价值日益凸显

2015年03月06日 10:46:5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端砚,得名于它的产地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历史悠久。在唐代端砚可谓盛极一时,据《砚谱》记载,唐太宗曾把褚遂良临写的《兰亭序》铭刻在端砚上,赏赐给功臣魏征。据说此砚是一块像紫云飘浮的紫绿相间的奇石,为贞观七年端州第一批贡品之一,难怪当时的“鬼才诗人”李贺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之句。端砚发展到清代,便从全盛逐步走向衰落,端溪砚石的开采也逐渐减少,一些名坑因砚石枯竭或塌方而停止开采。因此,当时刻砚艺人只得以工取胜,端砚的实用价值趋于淡化。近年来,端砚犹如枯木逢春,这朵我国工艺美术领域里的奇葩,在新时代迅速地蓬勃发展,形成一个崭新的高潮。一方面,由于其艺术性、文物性与收藏功能日益凸显,对砚雕工艺与艺术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砚文化遗产的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青花在端溪砚石中较为罕见,有人认为它是砚中精品。其“色青黑,细如玉,有花点如筋头大”,但这些花色并不是出现在砚石的表面,我们不能直观地看到,只有“沉水观之”,才“若有 藻浮动其中”(朱竹诧《说砚》),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结,欲浑不欲破。”还有夹杂在成片青花中间的点滴,色泽同青花相近,形体略大的“玫瑰紫”,更是恰如其分地透过青花的隐约,显得更加娇艳,难怪古人题诗赞赏:“质之美矣,宁用追琢;文之粹矣,目彰不觉;慎而出话,安此良璞。”

端溪砚石中还有极其稀少名贵的石眼。这些天然生长在砚石上如鸟兽眼睛一样的“石核”,呈青绿或翠绿,略带微黄色泽,瞳子碧黑,深浅相间,形体圆正或尖长,质地高洁细润,晶莹有光,十分难得。

到了宋代,端砚的实用和欣赏价值更是两者并重。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磨以外,还喜欢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端砚,随之也出现了一些研究端砚的篇章。当时的端砚形制也是名目繁多、千姿百态。端砚从明代开始,就已成为以欣赏为主的艺术了。在继承了端砚方且厚重风格的基础上,又创造出许多新的砚形砚式。如蛋形、神斧形、古琴形、古鼎形,特别是平板砚的出现,更是可供端砚收藏家、鉴赏家们鉴赏品评之物,这也缘于对当时优质砚石的开采。

我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于上世纪70年代初以一方宋坑端石“百鸟鸣春砚”使端砚从半个多世纪的困惑和低落中突围出来。他凭借自己心灵手巧,融入炙热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使端砚质朴的艺术魅力充分显现,并成功地实践了其向欣赏和收藏方向的转型。在当时全国美术展览会上,此砚不仅获得极高的声誉,而且被视为国宝,由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毕竟,世界是因传统而丰富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正是这个民族生命之依附。积蓄着丰厚民族文化内涵的端溪砚石,或许缺少了一些时代气息,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自己的文化时,便会思索:“美”难道不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吗?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