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文房四宝---砚(二)

2015年01月04日 15:27:08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清代是我国古代石砚的全盛期,石材之广泛为历代之最,雕工手法精湛为历代所不及,传世品之多亦为历代所不能比肩。清端石砚的典型特征是器型丰富,雕工极为精湛,特别是那些随形而作,雕工不多的砚,往往奇峭清新,令人叹为观止。佛手端砚,砚为佛手状,上部佛手凹陷处为砚池,下部为砚堂,砚背为整形佛手,上刻一蜘蛛,形态极为逼真,为清乾隆时佳作。清端砚的形状有蕉叶形、鹅形、荷叶形、圆形、瓜形、书卷形、汉瓦形、竹节形、祥云形、钟形、琴形、井形、螺蚌形、瓶形等。所雕纹饰有丹凤朝阳、云龙祥云、笸箩、鱼龙、瑞兽、喜蛛、二龙戏珠、海兽、云中仙境、灵芝、竹、云蝠等。歙砚、洮河砚的存世品不及端砚多,但作工精致不逊端砚。另有红丝石砚、燕子石砚、徐公石砚、菊花石砚、松花石砚等。除实用品外,亦有观赏珍藏之砚。      

陶砚起源于汉代,系以极细的陶土烧制,宋米芾《砚史·陶砚》:“相州土人自制陶砚,在铜雀台上。以熟绢二重淘泥澄之,取极者,燔为砚。有色绿如春波者,或以黑白埴为水纹,其理细滑,着墨不费笔,但微渗”。故其实用性较石砚要差。由于陶的加工工艺较石料容易,故汉代的陶砚形制较繁复。十二峰陶砚,砚的前部塑有十二山峰,内左右两山峰下各有一负山力士;峰脚下有小孔,似为出水口,三足为叠石状。造型奇特有力,构思精巧,为汉代陶砚中的孤品。魏晋时期,陶砚较为流行,以圆形为主,砚面为圆盘状,子母口,亦有子口器物。砚下有足,三、四、六足不等。唐代陶砚继续流行,其制作工艺达到了极盛,砚形除箕形外,还有长方形圆足、龟式、屐式及山峰多足式等。箕形砚,砚额为弧形,砚池为新月状。底部一边落地,一边有二足。此砚出土于广东韶关张九龄墓,说明唐代中期陶砚仍十分流行。陶砚,椭圆形,砚额为莲瓣形,砚池与砚额之间以弧形凸棱分隔,砚堂圆形,砚池为月牙形。底一面着地,一面有二锥形足,为唐代陶砚中造型别致,制作精细的名品。由于宋代石砚普遍使用,加之瓷砚的烧制种类较多,陶砚已不如唐代那样流行,故传世品较为少见,与北宋同时的辽金亦有陶砚传世。如红陶砚,抄手式,色泽朱红,背有“大定通宝”钱形印文,为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9)时所烧造。三彩陶砚,八方砚体,箕形砚池,通体施以三彩釉。

由于辽金传世品陶砚的数量较少,故风格特征并不明显。明清石、瓷砚及各种砚材较多,而陶砚在砚的家族中已较难一见。说起陶砚,不能不提及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澄泥砚以水澄结细泥烧制而成,故也应为陶砚。其砚质地如瓦,坚硬耐用,发墨细腻,贮墨耐久。澄泥砚初以山西绛县所产为最佳,以后山东、河北和江苏等地均有生产。澄泥砚约始于汉代,唐宋时尤盛。宋佚名《砚谱·诸州砚》:“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又宋张垍《贾氏谈录》:“绛县人善制澄泥,缝绢袋至汾水中,踰年而取之,陶之为砚,水不涸”。宋代澄泥砚多为民间器物,并多有印款。长方抄手澄泥砚,质地细腻润泽,呈暗红色,造型浑厚古朴,砚池中雕刻纹饰,刻工苍劲。砚侧有宋米〓篆书铭:“人以田,我以砚,遗尔箕,意可见。元丰二年春米〓”。查元丰二年为公无1079年。      

因澄泥原料来源方便明代澄泥砚亦较流行,又因澄泥可以随意造型,故异形砚较为常见。如鳝鱼黄澄泥竹节砚,其造型极为别致新颖,纹饰生动逼真,为明代澄泥砚中的精品。另见有牧牛澄泥砚、八角形刻三车纹澄泥砚等。清代澄泥砚追求刻工的豪华,特别是皇室之物更是如此。如澄泥瓶纹砚,长方形,质地细腻,色泽黄中透红。砚堂及池呈瓶形,砚边刻有细密的竹叶纹饰,砚底有乾隆御题铭。      

源于汉唐的瓦砚也应属于陶砚,始于东汉,后人多以汉魏邺城未央宫之屋瓦制成。未央宫瓦,瓦身如半筒,面至背厚约一寸,背平可研墨,唐宋以来,去其身以为砚,俗称“瓦头研”。唐皮日休“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明赵〓谦:“未央宫瓦,亦注水经久不涸,好事者以为砚”。宋苏轼亦有“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诗句。瓦砚的传世品并不多见。瓦砚,为汉瓦改制而成。瓦上下两端分别篆有“未央宫”、“东阁瓦”字样。瓦背为麻皮纹,砚面刻有“偶亲铅椠,聊休运臂之劳;雅识传闻,少助辍耕之录。乙卯清和制研,西园翰题”。为清代高凤翰之物,为汉瓦砚中的精品。      

以铁制砚始于何时已不清,晋王嘉《拾遗记》:“张华进《博物志》,武帝赐以青铁砚。”又《古今图书集成》:“青州熟铁砚甚发墨,有柄可执。晋桑维翰铸生铁砚。”由此可见,铁砚始于晋代之说较为可信。铜砚始于东汉时期,以后历代皆有制作,或鎏金,但数量较少,传世品甚罕。如为东汉时期鎏金兽形铜砚,上盖下座,中嵌有砚石。兽有双角,有双翅,周身嵌有宝石,极为华丽。鎏金铜砚为明代器物,砚为长方形,砚面刻有卍字纹饰,砚池椭圆,旁饰鎏金双虎,足为人面形。器型端庄凝重。铜砚使用价值不高,但其工艺精湛,仍为收藏者所热衷。此外还有漆砚、玉砚、水晶砚、玛瑙砚等,由于传世品极为稀少,不易形成门类,故这里不作介绍。      

砚的材质除石材之外以瓷质最为常见,瓷砚大致在魏晋时加入砚的家族之后,历代均有制作,传世品虽较石砚略少,但远胜于其他砚材。魏晋瓷砚有圆形、长方形、凤字形等。以圆形三足砚较为常见。瓷砚为西晋器物,砚呈浅盘状,砚面无釉,中间微突,砚下有三兽形足,造型典雅而实用。晋晚期及南北朝时,瓷砚的足逐渐增多,有五足、六足的,甚至多达十足。瓷砚多为圆形,砚堂的周边下凹成水槽,如辟雍,故称为辟雍砚,砚面不施釉,以利研墨。青瓷五足砚,砚面向上凸起,砚底稍内凹,砚足较为瘦高为马蹄形,施有黄绿色青釉,砚心及底部露胎,造型端庄,为南朝时瓷砚的典型。隋代瓷砚多为圆形,但砚足由魏晋时的蹄足改为柱足。柱足常在八至十足以上,多外撇,足上部三分之一处与砚盘相连,砚面更加上凸。赭釉多足砚,砚面微凸,边墙较矮。砚壁下为平圈足并有二十一个柱形足为装饰,砚身施赭釉,有较为明显的冰裂纹。唐代瓷砚以圆形辟雍砚为典型,砚面较前朝更为凸起,有的甚至超过砚边,砚足也由隋代的半圈足发展成圈足,以蹄形足为装饰,造型略显粗笨。

宋代以石材为砚渐成风气,瓷砚退居其次。瓷砚的数量及使用功能虽不及石砚,但它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丝毫不逊石砚。据文献记载和实物来看,宋代瓷砚有辟雍砚、凤字砚、房相砚、圆形砚、葫芦砚、璧砚、月池砚、八棱砚、四直砚等十多种。以圆形砚较为常见,砚面平坦,砚边略凸起,空腹可以贮水,入水处多为月牙形、蝴蝶形入水口。黑釉瓷砚,黑灰胎质,空腹,入水处有蝴蝶形水口,砚面平整无釉,砚边与砚池之间有小水沟,圈足,为宋代瓷砚的典型器物。元代瓷砚与宋代相比器型、胎质、釉色均有差距,传世品数量较少。从目前所见器物来看,基本承袭宋代旧制,但制作粗率。可喜的是1988年景德镇曾出土几件元代瓷砚,圆形、砚池凸起,与砚边有一道较深的水沟,盖为窝盘式,与砚为子母口套合。砚盖饰有青花五爪龙两条。由胎质、釉色、青花及画法分析,当是官窑器物,较为少见。明代瓷砚达到了宋代之后的第二个高峰,传世品较多,以民窑生产的为常见,砚式有圆有方,造型丰富,纹饰以龙凤及缠枝花卉居多。早期瓷砚以鼓形居多,砚面或凹或平,空腹,入水口为三角形、蝴蝶形。青花花草纹鼓形砚,砚面微突,无釉,空腹,注水口为蝴蝶状。砚身施釉,白中泛青,并有细碎的纹片。青花色泽黑蓝泛灰,所绘纹饰极为简洁明快,画法为一笔点划。为明早期民窑器物。明中期之后,砚已不再是空腹,多为圆饼形。青花莲瓣纹砚,实腹圆形,砚面明显下凹,砚边突出,池与边之间有一水槽。砚面及底边无釉露胎,胎质坚硬。砚身釉色泛青。砚壁近足处绘有青花莲瓣纹饰,青花略闪紫。底有“嘉靖八年季夏置用”款识,为明嘉靖时民窑器物。明末瓷砚风格一如明中期,唯制作工艺略粗而已。清代瓷砚生产量大,传世品多,风格不尽相同。砚式仍以圆形为主,还有玉环砚、荷叶形砚、碟形砚、钟形砚、长方砚等。所施釉色有青花、红釉、哥釉、汝釉等。纹饰更趋丰富,有山水、人物、动物、花卉、花鸟等。一般来讲,清代瓷砚的边较明代略宽,而砚面下凹明显。青花诗句砚,圆形实腹,砚面下凹,周沿有一条水槽,砚边平宽与砚池相齐。此种形制在明代绝无仅有,可作为断代的一个依据。砚边饰青花行书诗句。砚身前后有青花行书“康熙五年遵贤制”、“康熙丙午伯言办用”款识。

清代瓷砚中还有许多承袭明代旧制,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加以鉴别,如青花海浪纹砚,圆形,空腹,砚面微凹、无釉,周沿有一水沟。其形制同明代甚至是本朝其它代少有差异,特别是那些无款器物要从青花色泽、胎质及画法等方面综合分析,方能准确断代。如此件器物青花色泽虽然明快,但有飘浮感,胎釉较粗,绘工粗糙,为清同治时的典型特征。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