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文房四宝---砚(一)

2015年01月04日 15:24:0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砚为文房用具之一。为磨墨工具,又称砚台。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四宝研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正因为此,历代文人墨客,对砚情有独钟,藏砚、赏砚成为风气。制砚的材料极为广泛,常见的有石、陶、瓷等,另有金属、水晶、玉、象牙、竹、木、漆、紫砂等。砚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已为学术界所认定。宋李之彦《砚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这是关于砚的最早起源的说法,但可信度不高。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曾出土有石砚,砚为鹅卵石加工而成,旁有一件研石。这一考古发现说明最迟不过战国末期砚就出现了,只是传世品和出土物甚少。《汉书·薛宣传》:“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这说明汉代砚的使用已十分普及。汉代砚的传世和出土较多,以陶、石为主,另有漆、木等砚,汉代砚式可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魏晋时期,石砚、陶砚继续流行,同时瓷砚出现在砚的家族之中。瓷砚的形状有圆形、长方形、风字形和多足砚。石砚则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有四足。

隋唐时期,各种砚材出现,如瓦、澄泥等。陶砚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时期。石砚已开始讲究石材,有名的端石、歙石、洮河石等都已经开采制砚。此时瓷砚盛行,砚形除承袭魏晋之外,辟雍砚尤为常见。宋代以石砚最为普遍,形式多样,并追求雕饰的完美。瓷砚的烧制种类增多,陶砚仍然流行。上层社会中品评砚台之风日盛。元代石砚较为流行,浑朴自然的风格使元砚卓而不群。明代的砚更为讲究,不仅品种齐全,而且追求砚的质地、雕刻工艺及装潢设计。文人雅士赏砚藏砚之风盛过宋代,致使砚的实用性降低,工艺性增强。

清代砚材更为丰富,除前代已有的砚材外,还有铁、漆、砂、玉等,文献记载达数十种之多。砚的造型更加多样化,制作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精雕细镂的砚台当时就是文人学士追逐的目标,今天仍是收藏者朝思暮想的理想之物。      

为了使读者对历朝历代砚的种类、形制有一大概了解,下面以砚的材质分类加以介绍。砚的出现到现在,石材一直是砚的首选之材,如前所述,砚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磨盘、磨棒。石砚为陕西临潼原始社会遗址出土,上有盖,面下凹,凹处有一石质磨杵,旁有数块黑色颜料。此种附有研石的砚磨盘,不仅是砚的雏形,而且对砚形的影响长达三千余年,直到西汉时还可以见到它的身影。燧石砚为广州东部西汉墓中出土,体扁面薄,上有研石,人工打磨痕迹较少。亦为西汉石砚,体扁而薄,略呈圆角方形,以天然鹅卵石制成,附有圆柱形研石。为西汉南越王赵墓出土。由此可见,西汉早期的石砚比较简单。西汉中晚期的圆形石砚已有三足及盖,盖上多有各种纹饰。制作已不再是单纯的“器以用为功”,已经注意到了砚的装饰并对后世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雕云龙纹圆形石砚,青石质,下有三足,砚面平整,上有椭圆形墨池。砚盖上雕有云龙纹饰,为西汉石砚中的精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砚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一般多为四足,砚池明显,留有凿痕,造型规整大方。方形四足青石砚,青石质,质硬而细,呈蓝黑色。砚堂平整,砚侧有阴刻云纹,为南北朝时石砚的典型。另传晋代已有凤字砚,宋李之彦《砚谱》:“会稽有老叟云:‘右军之后,持一凤字砚,大尺余,色正赤,用之不减端石。云右军所用者,石扬休以钱二万得之”,又元王恽《觅凤字歙砚诗》:“尝闻右军砚,凤字琢手奢,是名为水箕,朵颐骇啥呀。”文中所说右军为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然实物不曾见有。

唐代石砚与前代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讲究石材,特别是初唐时便开采端石制砚,盛唐时已名动天下。端石产于广东肇庆斧柯山,因肇庆古属端州而名。唐李贺“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刘禹锡“端州石砚人间重”。均说明唐代端砚之名贵。后人更有“如风流学士,竟体润朗”、“如艳妇,千娇百媚”之誉。这时的端砚以实用为主,“砚之用,在于发墨不损毫。”砚形多为箕形,砚面一般没有纹饰。箕形端砚,石质细腻坚致,呈深紫色,砚首为弧形,砚面刻折痕,下有两梯足,唐代早期特征极为明显。唐代中期,大约在开元年间(713-741)安徽婺源的歙溪石材也用来制砚,其石质坚韧润密,不吸水,发墨不伤毫,元宋褧诗:“凌坚莱芜釜,澌莹歙溪砚”。风字形歙砚,石质细腻,呈紫墨色。砚呈“风”字形,上有椭圆形砚池,浅砚堂。雕琢细腻、造型凝重浑厚,为唐代中期器物。唐代亦采甘肃临洮石材制砚,其色泽蓝中带绿。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砚辨》:“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又“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由此可见唐代洮砚生产量小,遗存较罕,宋代就已难得一见。宋代石砚极为普遍,因宋人好古,砚上图案繁多,特别是仿刻殷周青铜器铭文成为风尚,故与唐代风格明显不同。其形制颇多,清乾隆年间绘制的《宋砚谱》中就有抄手砚、凤字砚、货币砚、核桃砚等,尤以抄手砚最为流行。所谓抄手,又称抽手,供手抽抄之谓。百一眼端砚,长方形,抄手式,砚呈黑紫色,底部镂雕有101个长短不一的石柱,每个石柱端都有黄黑相间的石眼。砚面细腻光润。此砚传为宋代内府所藏,清乾隆皇帝对此砚极为珍爱,曾有题诗刻于右侧,收置于圆明园中,晚清被盗,流落民间,后为苏轼三十一世侄孙苏宗仁所收藏,1985年捐给国家。

宋代端砚注重雕琢,器型变化较大。古琴式端砚,仿古琴形,简朴古拙,砚面中部开椭圆形砚堂及水池,底有四足,为宋端砚中的精品。宋代歙砚多随石形而定,故椭圆形和圆形砚较为常见,造型浑厚古朴,雕刻自然。如鳄鱼形歙砚,砚为鳄鱼形,造型生动别致,雕刻线条流畅自如。传世品中极为罕见。另有蝉形砚。宋代洮河砚名声日渐显露,并终于挤身四大名砚之列。金元好问诗“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可见此砚之名贵。洮河石砚,长方形,砚额圆弧形倭角,砚池亦随额形。砚面可见纹理,造型古朴浑厚,刻工简练遒劲,为典型的宋代洮河砚。宋代另有椭圆形雕鱼龙纹砚,长方抄手式砚等。宋代用于制砚的还有产于山东益都的红丝石,石质赤黄,有红纹如刷丝,萦绕石面。宋苏易简《砚谱》谓砚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但传世品甚罕。紫金石砚亦是宋代名品,宋高似孙《砚笺》:“紫金石出临朐,色紫润泽,发墨如端歙,唐时竞取为砚,芒润清响。”宋米芾《砚史》:“紫金石与右军砚无异,端出其下。”紫金石砚始于唐,盛于宋,之后渐湮灭,传世品极少。

元代砚的典型特征是造型粗犷浑厚,以歙石蝉形砚较为常见,传世品不及唐宋明清多。蝉形歙砚,石色青绿,造型淳朴,线条简练,有宋代遗风,为典型元代石砚。明代是继宋代以后又一个石砚制作的高峰期,其典型特征是石材更为讲究,砚随石形,故奇形怪状之砚屡见不鲜,特别是喜在砚背、砚侧或砚面上镌刻名人题记,故砚的实用功能下降,逐渐向工艺品方向转化。明代端砚较为常见,其形或为长方,或为圆形,或为异形,纹饰雕刻极为细腻。紫云心端砚,椭圆形,色泽紫蓝,质地细腻温润,砚面有大小不等的石眼,雕工因材施艺,在其间雕有行云,而石眼恰似繁星,一大石眼尤如满月挂在天空,砚右侧上方有“紫云心”刻铭,为明代端砚中佳品。

明代歙砚多为长方形,亦有圆形等。造型古朴大方。长方抄手眉子歙砚,长方形,抄手式,石质坚润,砚面有七道眉纹,左高右低,异常秀美。造型古朴敦厚,堪称明代歙砚佳品。。明代洮河砚传世品较少,另见有嘉峪石砚,其石产自河西走廊嘉峪关黑山峡,石有青、绿等五色,石质温润,发墨而不损毫,见有仿古琴式砚。另有田横石砚、砣矶石砚、嘉陵峡石砚等。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