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砚—形制的集中体现

2014年10月15日 10:14:38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古砚台属于文房重器,向来倍受文人士大夫的重视。由于文人的广泛参与,其审美意趣和文化含量远远超过一般生活用品。是收藏品类中除金石书画以外的最具艺术价值的收藏品。

   古代砚台的形制是古砚收藏和研究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形制是指作品的形式、体裁,指构图。

   要弄清古砚的形制流变,首先必须对砚台的发展过程作一简要分期。

  砚台的分期

  自新石器时代至今,砚台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雏形期、发展期、成熟期、繁荣期、衰退期和守望期六个时期。

  雏形期:自新石器时代——西汉中晚期。

  这一时期根据墨的形状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自然石墨阶段和丸墨阶段,其中秦——西汉中晚期为丸墨阶段,秦以前为自然石墨阶段。

  发展期:东汉——南北朝。

  这一时期以陶瓷砚为主,兼有少量的杂石,绝对的注重实用。

  成熟期:隋唐宋(元)朝

  这一时期以石砚为主,随着红丝、歙、端、洮河等砚石的相继出现,在注重实用的前提下,兼顾石质之利和石品之美,尤其是宋代,制砚的形制和实用性已达到历史的高峰。

  繁荣期:明、清中晚期

  这一时期不仅以大量的名砚名石出世为标志,而且出现了大量的砚雕名家,清代中晚期的端、歙优劣之争更是促进了砚石的开采和砚雕品味的追求。清末张坑的开采将端砚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衰退期:晚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由于铜墨盒和自来水笔的广泛应用,砚台的实用价值逐步消退,加之内忧外患和长期的战争,砚石几乎停采,砚工改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虽然恢复了砚台的生产,但还是以学生砚为主。

  守望期:改革开放以后

  这段时期,砚台基本上已退出实用的历史舞台,各种名砚相继恢复生产销售,材质、工艺都有很大提高。虽然仍然有部分书画家在使用砚台,但名贵的砚台和绝大部分古砚均作为收藏品。

  形制的探幽

  砚台的肇始——雏形期,其形制十分简单。

  受谷物碾盘的启示,选取一块石头,凿出一个圆坑,配上一根圆柱状的石棒,使用时将天然石墨倒入坑中,用石棒按压、捣磨,直至石墨细碎。

  到了秦汉时期就更简单了:选取一块大小厚薄适中、较为平坦且质地细密、不易吸水的石块,作“台”,再选取一块大小适中、便于拿捏、底部较平(不平也没关系,稍稍磨一下就可以了)的小石块作“研”(许慎《说文》曰:“研,磨也,从石”),“砚台”就制成了。故《说文》曰:“砚,石滑也,从石”。荆州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等大量藏有此种“砚台”。

  自西汉初期开始,人们开始对“研”进行美化,磨制成圆柱体,有的还刻画弦纹作装饰,如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藏汉代石砚。再后来,“台”也磨制成圆饼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

  西汉中晚期,出现了长方形石板研磨器。这种研磨器配有各种装饰(有的还有文字)的方形或圆形的研石和木盒,有的木盒上还绘有精美的彩色漆绘。其大小不一,用途广泛,有的出土时上面还留存墨迹,可以确定为用于磨墨的“砚台”,有些却留有色彩,应为“黛板”。这种研磨器比较难以定性,本人认为还是定为“研磨器”比较适宜。

  发展期,东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砚的主要形式以石板砚、三足砚、四足砚为主。

  成熟期,从四足砚开始,分成两支,一支由四足砚→多足砚→圈足砚,另一支由四足砚→龟形砚→箕形砚→抄手砚→平板(随形)砚。这是这一时期砚台形制探幽的主流。

  其中的平板(随形)砚又自成体系。它(包括其他非主流形制)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情况比较特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它一般不可能超脱当时、当地的道德伦理、社会风尚、科技水平等环境因素。也就是说,它不是凭空臆造的。

   总言之,砚的形成不仅代表着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更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艺术修养及艺术品位。所以砚也是古代艺术品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当时人们审美追求、社会习俗、科技水平和地域特色的综合反映,也是我们对古代艺术品实施断代的主要依据。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