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传统的笔墨纸砚日渐淘汰

2012年03月13日 11:18:5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中国徐公砚联合开发公司董事长姚树信,山东兖州市人,南京林业大学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毕业,民建会员。

姚树信此前经营的新艺家具厂颇为红火。1994年8月,党中央号召民营企业家到革命老区参加“扶贫光彩事业”,他认为自己富裕了,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那些还没能致富的人,于是随考察团去了沂蒙革命老区。沂南正是徐公砚石蕴藏之地,当他看到徐公砚石时,觉得它的石纹是那样的优美,石质又是那么的细腻,不愧为大自然的瑰宝。于是在众多需要投资开发的项目中,姚树信选择了传统文化产品徐公砚。

开发任何项目都面临着资金的问题,为了成功开发这个传统文化项目,姚树信把经营家具厂所得来的百万积蓄陆陆续续全都投入其中。资金问题有所缓解,又面临着开采、制作等工艺问题。徐公砚之所以淡出人们的视野,皆因产地偏僻,交通闭塞,砚石又深埋于地下深层,不易发现和开采,宋代之后产量日渐萎缩,直至失传。到了现代,交通、技术虽有所改善,仍然面临着深层采掘和工艺制作等难题。徐公石多自然天成,大小厚薄不一,且造型各异,在采掘过程中需特别小心,一块上好的砚石要求四周纹理完整无缺,一旦损坏即成遗憾,再无法弥补。所以,采出的砚石要先评判其纹理的优劣,优者方可加工成砚,在制作徐公砚时更要根据每块砚石的自然特点,确定砚堂的最佳尺寸和位置,然后再因材施艺。为了保证徐公砚古朴天成的品质,姚树信潜心研究制砚技艺,精心设计,下了不少苦工。

1994年,姚树信与沂南县政府签订联合开发徐公砚的协议,此后迅速投入资金,提高制砚技艺,精心设计、雕琢徐公砚精品。当年进京参加在北京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名砚大展,徐公砚一经展出就引起了评选家的注意,一致认定徐公砚立意高雅,大巧若拙,最终徐公砚艺压群芳,一举夺魁。

为在砚石界打响知名度,姚树信携徐公砚先后参加了“首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历届“北京艺术博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博览会”,并在中国美术馆、北京报国寺等多次举办“中国徐公砚精品展”。10余年间,除20余次携砚进京参展外,姚树信还多次去上海、沈阳、西安、杭州、天津等地参加艺博会,一步步扩大徐公砚影响。2000年10月,姚树信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文房四宝艺博会,送展的“宝砚牌”徐公砚被评为“国家名砚”。荣获“国之宝”证书,使埋没逾千年的徐公砚重又进入中国四大名砚行列。随着徐公砚声名远播,徐公砚走出沂蒙,走向全国,打入国际市场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钢笔、圆珠笔等各种更加便捷的书写工具的普及,使得传统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日渐淘汰。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习惯将文字直接输入电脑,砚台在这种尴尬境遇中怎样才能突破重围呢?

这个问题也曾经一度困扰着姚树信。对他来说,当初开发徐公砚也并不完全是出于商业目的,只是觉得砚台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不应埋于地下。现在,砚的实用性降低了,粗制滥造、缺乏艺术水平的砚已没有了市场,但对砚的艺术品赏和收藏却不断升温,作为人情交往中的纪念品,砚的需求量很可观。为此,姚树信调整了砚的生产方向,提高砚的艺术品位,首先做到精选砚材,逐块进行推敲琢磨,精心设计,因材施艺,突出材质的天然韵味。在继承传统技术技法的基础上,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崇尚写真,追求意境,抒发情意,粗细逼真。山水砚、天池砚、荷叶砚、中华龙砚一件件精品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畅销产品。

过去徐公砚的名砚甚少。近年来,姚树信借鉴宋明以来将文字镌刻在砚石上的做法,形成书法与砚艺术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徐公砚石,可从中震开,一分为二,下为砚池,上为砚盖,将砚盖磨平,成为镌刻砚铭的绝佳位置。他又细心揣摩,将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中秋贴,欧阳询、米芾、赵孟、颜真卿的经典书法名作,吴昌硕、于右任、郭沫若的书法诗词,现代书法大师启功、刘炳森、欧阳中石对徐公砚的题词,经过精心构思,镌刻于砚面的适当位置。在刀法的运用上,力求做到笔划的顿挫、轻重、转折,充分体现书法的笔意和精神。其行、草、篆、楷再着色于石绿,将铭刻的印章,涂以朱红,呈现于墨黑的砚面上相映生辉,大大提高了砚的艺术效果。尤其在经亿万年水蚀风化而成、并具有奇异边缘的石函砚上,刻以甲骨、钟鼎等古文字,酷似一方历经沧桑而成的残碑,盖于砚池之上,蓄墨可月余不涸,成为我国砚林中的一大特色。这样一来,徐公砚不禁不愁无人问津,还成了市场畅销产品。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