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绘画 > 书画艺术鉴赏

解读中国三大传世名画——东方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2018年09月07日 14:38:32  来源:美讯网

近百年来,说起美术绘画,人们总是先想起西方的美术—油画和素描等等。而列举名画时,则常常出现西方名画的名字,例如,几百年来出镜率惊人的《蒙娜丽莎》《救世主》《最后的晚餐》,几乎每个稍微对美术有点兴趣的人都听说过它们的大名,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就更加熟悉它了。

1.jpg

《蒙娜丽莎》

2.jpg

达利恶搞《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作为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它的美学价值是不需要怀疑的。

不过,世界艺术花园丰富多彩,西方艺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东方艺术的美和精妙也是不得不提的。

作为一个文化延绵不断5000年的国度,中国不单单生产精美绝伦的瓷器,也有非常多独具特色的中国画。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幅传世中国名画,感受独具特色的东方艺术之美。

《洛神赋图》

3.jpg

顾恺之 , 洛神赋图卷(宋摹), 局部

《洛神赋图》卷,晋,顾恺之(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洛神赋图》是根据三国时期著名才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画面描述的是关于曹植在落水河边和水神一见钟情,短暂地温柔相处,最后不得不分开的故事。

画的精妙之处在于卷分别用山、水和空间巧妙自然的将不同的故事情节画面隔开,欣赏起来十分流畅。顾恺之作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他是高古游丝描画法的鼻祖。两位大家的结合可谓是文学之美和绘画之美的巅峰合作,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作为代表着中国绘画最高水平的画作,它的精妙更多地体现在小细节里面。含情脉脉的洛神,造型奇特的各路神仙,随情节进展而改变的华丽服饰,曹植挽留的动作等等。仔细品味下来,真的是妙趣横生。

《清明上河图》

4.jpg

张择端 , 清明上河图 , 局部

《清明上河图》,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原画长528cm,高24.8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约莫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俗画,后来有人考据,这也许是劝谏图—呈送给皇上,要求引起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图中有好几个冲突情节:抬轿子的队伍和骑马的队伍在桥上互不让道而桥两边塞满了小摊档,人马堵在一起,根本无法通行。同时,防守用的城墙上不见一个士兵。这些都说明了城市管理的混乱和军事安全不被重视。

《千里江山图》

5.jpg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千里江山图》卷,北宋,王希孟作,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这张图精妙之处在于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画中的人物虽细小如豆粒,妙在动态鲜明。

以上三张传世名画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中国传统的书画的精妙。这些极具东方特色的画作,希望它们能为你提供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绘画之美。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