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康《心象》摄影展将在798映画廊展出
展期:2014年9月13日– 10月7日
开幕:2014年9月13日下午3时
地点:北京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
2014年堪称是“杨延康年”,杨延康潜心拍摄10年的“藏传佛教”专题《心象》终于收官,并开始了密集的巡展,从拉萨到台北,再到西宁、郑州、北京、深圳……而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中,杨延康的《心象》又获得“评委会年度摄影师大奖”。评委的颁奖词写到:“他镜头中那些富于宗教意义的场景,正是他本人生活哲学的体现。他将全部的感同身受,化作经典摄影语言,化作视觉呈现的成熟韵律,平静而笃定地叙述着高原民族的精神内核,叙述着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化和升华。或许,影像只是他心灵之旅的副产品,但不关心超然的神圣,只着眼于真实的生活,他以自己的方式,证明着关乎摄影的朴素真理。”
9月13日,杨延康的《心象》摄影展将在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开幕,展出《心象》系列的全部80幅作品,所展照片大部分由杨延康本人手工放大。80幅经典的黑白照片,展现出一片纯净的灵魂风景。
9月14日,映艺术中心/映画廊也将联手《GEO视界》举办《看不见的镜头》摄影师沙龙。杨延康将在现场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十年心象路程。
附评论摘编
“我认识的杨延康是一个靠天性而不是靠理性拍摄的摄影家,他的摄影努力表达的是生命的状态,作为艺术家的灵动与激情,并不是思想。因此,他的摄影呈现出一种观看与被看相互交融的独特状况。尤其是这部《心象》,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杨延康本人的经历与生活写照。他炽热的情感,他的孤独,,他诗意的情趣,他细腻的心性,他深层的自卑,他的理想愿望,他对于存在的强烈的参与感,都显现在他每一次如信徒一样‘叩长头’似的拍摄中……”
——李媚
“杨延康始终坚持通过追寻一种往往隐藏于僧侣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视觉蕴籍来展现某种视觉上的戏剧性以及这背后的日常的诗意。严谨的构图可能是讨论杨延康的藏地摄影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而严谨的构图当然也是使得他获得承认与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但这种严谨,丝毫没有妨碍他展开有关宗教信仰的视觉抒情。经典肯定与摄影家创造的图式有关,但杨延康追求经典的努力不仅体现在他的画面的整洁与精致,更体现在他始终如一地追求日常的神圣性当中。而且,越到后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图像似乎越来越纯净,宁静,散发一种特殊的精神气息。”
——顾铮
“延康兄早在2003年就开始拍摄关于藏民的题材了。11年来,他的足迹遍布甘肃、青海、云南、四川与西藏。用他的话说,他是用磕长头般的信念去忠诚于摄影艺术,其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此中甘苦也非常人所能想象。近些日子,为了写此展序言,我将延康兄多年来拍摄的照片回顾了一番。正如理论家杨小彦所说,延康兄此前的作品主要是围绕三个主题进行的:一是苦难;二是信仰;三是神性自然。而这对于沉浸在消费迷雾中却缺乏信仰与敬畏之心的人,无疑是一幅幅清醒剂。相比起来,延康兄近年的摄影明显有了变化,具体地说,尽管在作品中,他仍然强调了以上三个主题,但其多是作为背景与前提隐蔽在作品之中。由此,他主要是在发掘藏民人性化的一面。比如,他在拍摄僧侣时,就别开生面地表现了他们喂猫、抱鸽、洗澡与玩汽车的场景。在很大程度上,这不仅会让我们从中体味到,僧侣们与家庭的关系如何?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还会让我们从中体味到,这些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的人其实也有与常人一样的情趣,而不是概念化的宗教人。按我理解,正是为了突出藏民那干净且美丽的生活,他在摄影语言上亦突出了类似的特点。其语言平和自然,耐人寻味。”
——鲁虹
“与我这些年时或在各种画册、报刊上看到的藏地摄影作品不同,杨延康的作品没有像那些作品那样,通过呈现过分强化的藏地文化之神秘、之凝重来阿谀、招揽现代人的猎奇--那样所为的后果,反倒是把藏地文化和雪域僧众搁置在了让人无法接近的隔膜状态,或者说,那种掺杂着商业化炒作的玄秘风格,无形中把一个散发着生命智慧和活色生香的藏地信仰世界,晾晒在了一派抽象或空洞的象征里,仿佛藏地是不可知的异在世界,一个不能把生存经验和信仰的光芒奉献出来与别的民族共同分享的孤绝存在。杨延康摄影的最大魅力和他的摄影智慧在于,他把那个因被世人渲染得极其神秘、极其不可思议的藏地世界,把那个已然和我们有些生分的藏地世界,通过他朴素、精致而又不事张扬的视觉画面,一下子拉近了;不但拉近了,而且还让它变得异乎寻常的亲切,感人,透明,处处散发着人性的温淳,宽厚,慈善,虔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