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徽墨中国“文房四宝”之一

2015年05月11日 11:51:5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今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徽墨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始创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看到这里有茂密的松林和清澈见底的新安江水,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逐令奚廷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奚氏一家从此变为李氏。李墨顿时名扬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在这种风气的激荡下,一时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徽州墨业进入了第一次鼎盛期。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产量激增,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墨店作为后起之秀,善于把握时机,在商业竞争中逐渐领先。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就是胡开文墨店的珍品。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1989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漆烟墨”获国家金质奖。黄山山区盛产竹材,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细软坚韧,为发展竹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徽墨 为我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黄山市屯溪、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其规格分高、中、低三档。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尤其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的特色是色泽黑润,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腐防蛀,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它的两面还有由镌刻的木模压制出来的名家书面图案,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还有多种仿古套墨和集锦套墨等工艺墨,不仅有实用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徽墨所以成为独树一帜的手工艺品,主要是由于生产技术复杂,难以掌握。压制墨形、图案的墨模,是刻制在稀有的“坚如硬石”的石楠木上,雕刻难度很大,画面的细微处如窗棂、树纹、水文、衣衫绉褶精刻得比发丝还细,这种绝技是不易学到手的。除墨模外,制墨还有点烟、拌料、锤坯、压模、晾墨、挫边、描金、装盒八道工序。其中点烟、锤坯最为辛苦。点烟是将千万盏油灯熏结在碗顶的烟灰搜集起来,工人光着身子在高温烟房中奔走,忙着拨灯芯、添油和扫烟,民间曾有诗赞叹:“烟房点烟实难熬,赤身喘气入阴槽。熬尽灯油沥尽胆,留取乌金千秋照。”锤坯是将和拌好的烟料锤打成坯,每一锭墨几乎要敲打千万次,超漆烟中有一种取名“轻胶十万杵”的产品,就是意在反映墨工的辛苦劳作的。

徽墨的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始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悉超因避战乱,携子廷珪南逃至歙州,因此地多松,又有清泉可供制墨,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奚氏一家从此变为李姓。李墨顿时名扬天下,时有“干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在这种风气的激荡下,一时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了第一次鼎盛期。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产量激增,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歙派,和以汪中山、邵格之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成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江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墨店作为后起之秀,善于把握时机,在商业竞争中逐渐领先。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革新了点烟工艺,汇集各家配方之所长,提高了徽墨品质,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色古香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1989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漆烟墨”获国家金质奖。

胡开文墨店

墨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出现了人造墨,春秋战国时期墨被广泛使用,以后不断创新、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始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战乱,携子廷圭南逃至歙州,因此地多松,又有清泉可供制墨,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圭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奚氏一家从此变为李姓。李墨顿时名扬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在这种风气的激荡下,各朝制墨高手纷纷涌现,推动了徽州墨业的发展。到了清代,徽墨制作出现四大名家,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墨店作为后起之秀,善于把握时机,在商业竞争中逐渐领先,名列清代四大墨家之首。  

胡开文旧居位于休宁县海阳镇齐宁街育才巷内,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由大厅、客厅、花厅、八合院、四个四合院、五个大三间以及帐房、厨房等组成的建筑群,内有128个门洞相互连接。房屋前后还有花园式的庭院,现已毁坏过半。胡开文是绩溪人,旧居却座落休宁县城;其本名胡天柱鲜为人知,却以开文名世。欲解其中之谜,不能不说到其创业的历史。  

胡天柱(1742年-1808年),原名胡正,字柱臣,号在丰,绩溪县上庄乡人。乾隆二十年(1755年)从家乡来到休宁县城汪启茂墨店当学徒。由于干活勤快,不怕吃苦,为人诚实,善于经营,因此在16岁时被汪启茂招为上门女婿。乾隆三十年(1765年)承租屯溪汪采章墨店,这标志着胡氏墨业的肇始。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承继汪启茂墨店。胡天柱接管墨店后,回想到孔庙内“天开文运”匾额的象征意味,于是撷取中间两字,将“汪启茂墨店”改名为“胡开文墨庄”。

关于改换店名一事,在民间还流传着李廷圭梦点胡天柱的传说。胡天柱继承岳父汪启茂墨店时,已濒临倒闭,他日夜思索着如何振兴店业。有一次他从老家绩溪上庄村省亲回来,经过一座叫“ 溪源”的山。爬到半山腰,天色已黑,只得摸到附近一座山神庙里宿夜。睡至半夜,忽然眼前一亮,只见一位白发老翁手托一墨,飘然而来。老翁在他面前站定,问道:“你就是休宁汪氏墨店的胡天柱吗?”胡天柱说:“正是。老翁怎知贱名?”老翁笑道:“我便是南唐李廷圭,知你接替汪氏墨店, 店业待兴,特来转达神明旨意。你可将店号改为‘开文’,取‘天开文运’之意。”说罢,将印有“岭耀彩”字模的神墨交与胡天柱,飘然而去。胡天柱从梦中惊醒,朦胧间见庙堂正上方有一块斑驳的匾额,上书“岭耀彩”四字,大喜过望。胡天柱回到休宁,当天就挂出了“胡开文”招牌。接着,根据梦中的幻境,融合徽州山水的风光,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时间制作了一套“岭耀彩”墨模,用它制出的墨立刻震动了制墨界和文坛。胡开文墨店很快兴旺起来。  

胡开文墨店之所以卓立于世源于其一流的质量, 而产品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为了保证原材料的质量,胡天柱令其子在黟县渔亭办了一爿正太烟房,利用渔亭一带丰富的优质松木,精炼松烟,这就为优质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证。此外,他改革配方,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标准,终于生产出一批墨质极佳的著名珍品,如“苍佩室墨”、“千秋光”、“乌金”等。他所制作的“集锦墨”则长期当作贡品送入宫廷。  

鱼戏莲墨”是他制作的一锭名墨,墨体呈手卷式,长12.3厘米, 宽6厘米,厚1.4厘米,重157克。墨的正面是当时户部尚书、歙人曹文埴所书乾隆皇帝五言绝句:“鱼戏莲叶壮,潜跃适生殖,周南喻民劳,慎哉鲂尾赤。”字体为楷书填金,末款书“臣曹文埴敬书”,并附“臣”、“埴”之连珠印。墨背面镂鱼戏莲图,体现江南盛世景象。一侧楷书“乾隆年制”,一侧楷书“胡开文造”。  

胡天柱以墨业致富后,曾捐官而获从九品头衔,被赐予奉天大夫,成为正宗绅士。胡氏后人世代制墨, 1915年所制“地球墨”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使胡开文墨业又一次大放光辉。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