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 > 佳作欣赏

米芾笔下的秋老虎

2018年08月27日 14:23:00  来源:美讯网

秋暑,是指立秋之后暑气未退时候,古人说“秋暑无避处”,类似我们今天说秋老虎来了。

 1.jpg

米芾《秋暑憩多景楼帖》

米芾的《秋暑憩多景楼》帖,就是在这个时候所作。“纵目天容旷,披襟海共开。山光随眦到,云影渡江来”,开头两句很舒畅,似有秋高气爽之意。但还是很热,暑憩,一个“憩”字点透山中凉亭多景楼的舒适。

毕竟入秋,溽湿之气褪去,在亭上凭栏望,天空高远,可以随目看到秋云在水面投下的影子。山中秋风渐渐,林叶飒爽,直叫米芾的感怀悲秋之情勃然而发,遂有“生涯付一杯”的慨叹。

 2.jpg

多景楼

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的甘露寺中,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长江三大名楼。楼名取自唐文宗宰相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墉”一语。传说刘备来东吴招亲时,吴国太曾在此相亲,故也称“相婿楼”,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出嫁前曾在此梳妆,所以又名“梳妆楼”。

元符三年(1100年)米芾写《秋暑憩多景楼》诗后12年,多景楼毁于大火,让米芾怅恨不已。直到听说“禅师有建楼之意”,遥想当年避暑之游,又写下了《多景楼诗》帖。后来,还为多景楼题上“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

 3.jpg

天下江山第一楼

米芾是一个很戏剧化的书法家,他不仅在书论中大放狂言,指名颜丑(他早年正是学习唐楷,在苏轼的点悟下才上追魏晋),还拜石为兄,爱砚成癖,喜好奇装异服,经常戴高帽子、穿大袍子出门,时人称其“米癫”,即使现在看来这个称号也不为过。但艺术偏偏爱不羁,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跳出成规,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秋暑多景楼》帖,虽然是米芾中年时期的作品,但已经体现出很多米芾对书法的观念和认识。比如点画上,米芾认为“须如小字锋势备全,全无刻意做作乃佳”,十分注意轻重快慢不等,枯湿浓淡有别,时间节奏分明。他在 《海岳名言》中写道:“……侧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蒸饼”状的笔画产生于过分的藏头收尾,做作,而且丧失了线条的张力,局促拘谨。而米芾说自己是“刷字”,正是他瞧不上过分拘谨的艺术追求的夸张表现。

 4.jpg

大小大排列,顺势而为

 5.jpg

“开”字两竖,似剑入云霄,奔雷电掣

《秋暑多景楼》帖中,如“纵目天”三个字,大小大排列,纵字的偏旁重,目字则取右势压住阵脚,天字撇捺开张,笔画厚重,正好托起纵目二字,一切都是顺势而为,毫无做作之态。又有“开”字两竖,似剑入云霄,奔雷电掣。苏轼曾经评价米芾“风墙阵马、沉着痛快”。黄庭坚评米字“快剑斫阵”。

 6.jpg

左倾之感,摇摇摆摆,生动有趣

米芾云:“真字甚易,惟有体势难。”在《吾友帖》中他提出:“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侧之势。”可见米芾认为,结字在于体势,体势在于“偏侧”。《秋暑多景楼》帖中,“度江来”的“度”字,左边的撇画舒展而下,右捺却很快收住了,使这个字有左倾之感,摇摇摆摆,生动有趣。这种观念在他的很多行书帖中都有体现。

 7.jpg

双、足两个字的大小对比

 8.jpg

多景梦三个字突然排列畅阔

除了米芾的《秋暑多景楼》诗,宋代还有一位王岩叟,也留下了一册“秋暑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但除了王岩叟本人聪颖过人,为三元榜首(十八岁乡举、省试、廷对皆为第一)外,书法作品真是乏善可陈。

 9.jpg

王岩叟秋暑帖

除了流传至今的墨迹,宋代很多文人其实都写过“秋暑”,比如杨万里的“夏暑减未曾,秋暑增愈剧。老翁避无处,茅斋聊憩息。”姜特立的“吾性仍忍寒,不爱秋暑闷。”司马光的“稚金避老火,暑势万骄盈。朱光烁厚地,万叶焦无声。”王安石的“秋暑汗流如炙輠,敝衣湿蒸尘垢涴。”秦观的“篱落秋暑中,碧花蔓牵牛”……并非他们有多爱“秋暑”,实在因为宋代文人对“岁时赋”这个题材情有独钟。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