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 > 佳作欣赏

宽博劲健,气象正大,书法家鲁德林作品欣赏

2018年08月23日 11:01:28  来源:美讯网

 

20.jpg

鲁德林,河南新野人。解放军总装备部某部原政治委员,大校军衔。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硕士高级研究班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总装备部美术书法研究院创作员,中国艺术创作院书法创作院副院长,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艺术顾问,国家开放大学书画艺术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书画院顾问。

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李铎、原常务理事夏湘平先生。其书法功底深厚,涉猎广泛,真草隶篆兼工,尤以行草、隶书见长。书法风格苍劲凝重、古朴沉雄、开张跌宕、奇崛清新,洋溢着军人的阳刚之美。
 

2.jpg

解放军总装备部防化研究所原政委鲁德林意临岳飞墨迹诸葛亮《前出师表》长卷,在我的案几前摆有半年之久,如今翻阅多少遍我已记不太清,但那股强烈的汹涌气息,始终左右着我的视觉思维。在我调动所有感官寻找合适词汇概括这种感受时,才突然意识到“宽博劲健,气象正大”八个字,似乎能够准确表达我的总体印象。

3.jpg

“宽博”作为评书的用语,最早见于李嗣真《书后品》,唐张怀瓘(《书断》中)也有提到,说得比较具体的是清杨景曾《二十四书品·宽博》系诗,意指结体开张,伸缩自如。“劲健”一词最早见于唐虞世南《笔髓论》引王羲之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意指书写境界雄强刚健。展开《前出师表》墨迹,扑面而来的是强大的绵延之势,恢宏壮阔,神满气足,涛走云飞,一派正大气象。卷首李铎题字,卷尾张海跋语,也为《前出师表》增色不少。

4.jpg

有句老话叫“如天斯空,如海斯阔”,比喻书法境界敞豁,作品空间活性颇有一种夸张而又传神的宽博内在之美。从书法作品的空间结构来看,说宽博则表现为外满内疏,特别是中宫的虚疏。一般来说,宽博多指篆楷而非行草,行草书最讲究字字连属,但鲁德林着意于经营单字点画内部合理的衔接关系,将独立的个体写得如此传神的确不容易。倘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鲁德林书写的笔画均撑得很足,方形字也好,长形字也罢,外部边缘都基本取齐,体现最明显的是少笔字。

5.jpg

我感到这是鲁德林的随性发挥,笔锋行到此处无法注留所造成的结果。不像有些人在平尺见方的空间里,也尽量去安排,将一个字做无限度的夸张。鲁德林结字的最大特点还有中宫宽舒。

6.jpg

这种自觉形成的点画空间,可以使书写者于自在自守、自满自足中构造一种简静浑穆、不束少疏的宽博气氛。宽博体现的是瘦硬一类的宽博,坚挺的点画,无形中架起一座峻拔超迈的视觉空间,点画撑满后再做收笔,耸长的空间内部,由于点画细劲,中宫宽余,既有“虚而不竭”之妙,也有“宽博峨冠”之度,意象雄阔,境界闳深,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7.jpg

不偏不移的中锋用笔,有效地控制了笔锋的线状流动,留下了劲健有力的笔迹墨痕。“饮真如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唐司空图概括得非常精妙。中国人习惯于劲健之说,它脱胎于《周易》的“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含茹着自强不息、永无止境的美学精神。传统书法对“力”的追求,对“骨”的见解可谓独到,有人直接把它上升到人格的高度。我们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鲁德林的骨力用笔有超乎寻常的韧性,柔软的笔端蓄存着巨大的力量,笔锋运行的中断有蓄势待发、弓挺弦满之感。谓之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也不为过。清刘熙载曾说“书用中锋,如师直为壮”。的确如此,中锋比起侧锋来,易于表现遒劲健拔的骨力和刚毅壮直的效果。林散之的“谓他笔入神驰处,却是人间勇丈夫”,说明行草的劲健来源于一个“勇”字。

8.jpg

9.jpg

鲁德林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首先,是他戎马生涯的真情关照。尽管他出身寒苦,从小就对汉字书写有一种天然的执着和悟性,但落后的中原乡村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幸运,沙滩画字只能看着儿时的嬉戏而已。梦想成为书法家,除天赋勤奋之外,还需要不可多得的人生阅历。这是浇铸艺术情思的圣水血脉,是升华艺术境界的催化剂。投身军营才使梦想走进现实成为可能。他的运气超乎寻常的好,一进军营就距首都很近,而且不久又调入总政机关在余秋里主任身边当秘书,直到逐步走上师级领导岗位,可谓自然为之,波澜不惊。鲁德林深深懂得从政离不开艺术滋养,书法需要深谙字外功夫。在首脑机关工作,能够接触到各色人等,有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有德高望重的老首长,有饱读诗书的“瞎参谋”、“乱干事”。他们考验久经、思想深邃、卓识远见,具有超强的洞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耳濡目染,鲁德林的思想境界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他直接参与过军队高层领导班子的选拔配备和军队重要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亲历军队重大改革事件,视野开阔,政策理论和人品道德修养都得到全面磨练。他当师政委之后,统领和驾驭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也得到锻炼。他把书法中悟出的真谛用于工作决策和为人处事,又把工作中得到的启示统领书法创作,互为渗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事业和书法的有机融合,生动地反映了鲁德林率真平实的个性和生命轨迹。他身居首都,接触军内外书法名流比较方便。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八十年代初他刚刚起步就得到李铎和夏湘平老师的言传身教,路子正,起点高,很快就崭露头角于总政、全军和全国重大展赛之中。优越的环境条件,高屋建瓴的审美意识,滋养了鲁德林的书法创作能力。

10.jpg

其次,是他传统功力的经久积习。作为一位资深书法家,鲁德林在书法上的用功之勤之深,是显而见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出道就产生影响,很早就担任全军书法大展的评委,当下书坛比较活跃且成绩不错的中青年书家早期的作品都经过他的目。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之后,虽然公务缠身,但仍然忙中偷闲,坚持临帖。退休之后,由地下游击转为地面作战,搞讲座,办笔会,进高等院校进修。他不事张扬,淡泊名利,刻苦钻研,一门心思专攻书法。面对追名逐利、浮躁自夸的庸俗世风,他不受干扰,耐得寂寞,沉得下,坐得住,老老实实做学问。我们所见到的是鲁德林深厚的传统功力,开张的布局结构,流畅的挥运能力,以及心灵深处涌动的自强不息的张力。这种综合的书写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是鲁德林日积月累、临池不缀的功夫呈现,是鲁德林心血和汗水浇灌的艺术之花。

11.jpg

第三,是他求变意识的执着浸淫。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再显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书法也不例外。虽然汉字书写的基本特征不能变,但审美情趣和意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一切艺术的本质在于创变,但创变必须以继承为前提。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书法经典,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挖掘越深,创作路子就越宽。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有谁不是在继承与创变的摸索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呢?鲁德林认为,临帖不在一时而在一世,是伴随书法人的终身课题。临帖,创作,再临贴,再创作,循环往复,在不断否定之否定中求得进步。当然,临贴不是目的,而在于积累功力,发现异同,为我所用,以求写出特点,写出个性。工作上也是如此,面对繁杂重复的日常工作,他善于变通结合,创造性地把上级指示精神落到实处。眼下,鲁德林执着的求变思想,给他的书写注入鲜活的艺术基因,他操控书写工具的能力突飞猛进,创作水平也越上新台阶,受到业内朋友的普遍称赞。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鲁德林深入经典、求新创变的不懈追求。

12.jpg

鲁德林作品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鲁德林老师创作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