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 > 佳作欣赏

书法三十年现状与发展(附刘正成先生添加编者按)

2018年07月31日 14:20:09  来源:美讯网

【刘正成按】

三十年谈了十五年。这是在微信上难得一见的当代艺术史的评论文章。看得出来,作者力图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对当代书法发展状做一个较为理性的认知与探讨。虽然他三十年前虚后实基本上了谈了十五年,毕竟还是接近事实的观察,比较公允的结论,能够给人一定的启发。当代书法教育繁荣,书法硕士、博士、教授成百上千,为艮古未有之奇观,可惜研究、评论当代书法发展的论文少之又少,亦可谓奇观!

学以致用乃古训,我们期待着!

书法三十年现状与发展

书法从鸦片战争的自卑,新文化运动的自弃,文化大革命自残走向改革开放的二元时代,一是书法家的顾影自怜,曲高和寡;再是普通人的严重书法知识匮乏,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就好比书法过去是一个火堆,每个人都在添柴;鸦片战争后开始冷落这堆火,1905年新文化运动以后开始放弃,对这堆火全盘否定,文革期间是全民动员彻底灭火,改革开放时剩下几个火星子,冒出来了一点火苗,其它地方就是冒出来了烟。其实全是冲着火来的,可是方法不对,做法差异也就做成了江湖,烟也知道自己不是火,可是自己也够热,就宣称自己是火。冒出来的小火苗拔的越高,也就离地越远,地上缺少基础和链接。书法艺术与群众之间不能正常的沟通,书法远离了大众,大众意识也被无认识渠道封杀。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人们对经济的追求从仇财时代到求财时代再到掠财时代,所有精力都放在经济建设上,追求物质上充实,对精神上重视不足,书法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但普及性严重不足。

中国书法的30年是服务于政治,引领社会发展的30年,也是中国书法走向展览30年。中国书协从1981年挂牌到现在36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六任书协主席,分别是第一届舒同1981----1984;第二届启功1984----1990;第三届,邵宇1990----1991;第四届,沈鹏1991-----2005;第五届,张海2005----2015;第六届苏世澍2015---今。

咱们要从两条线来说一下,第一是书协的历史,第二是和政治经济的关系。中国的前辈书法家1976年在东北的沈阳举办了一次全国书法展。当时还没有书法家协会这个组织。但是通过这次展览,一些人提出来要建立一个组织,大家一起活动,一起探讨,一起评比。从这儿开始大约到了1978年这个提议被中央领导批准。确定的由原山东省原省委书记舒同先生做第一届中国书协主席。

1.jpg

舒同书法作品

舒同先生从这儿开始就开始组合建制。到了1981年的时候,中国书法家协会开始正式的挂牌。因为文革刚刚结束,虽然是一个群众组织,但是从政治方面思考的东西比较多。舒同学生就想到了必须要以政治挂帅。所以当时中国书协第一步就设立了书记。还有很多的部门,当时书记好像是负责相对的具体事务,其它还有一个驻会的副主席负责, 设立了展览部和具体部门。舒同先生干到了1984年正式卸任。

2.jpg

启功书法作品

启功先生是第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在位的时候呢,当时在陕西举办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第一届全国书法展。当时出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四川省的参评团队。带来了谢无量先生的一幅行书作品。

3.jpg

谢无量书法作品

四川省的第一幅作品就是谢无量先生的,当时全国书法家协会还没有一个正式的评委组织,评委班子是临时邀请的,个别人的鉴赏能力不好, 打开谢无量先生的作品之后第一个就把谢无量先生的作品给pass了,认为谢无量先生写的就是孩儿体,幼稚不上台面儿,非常的差劲。当时四川省的团队也很激动,评委要求看第二幅作品时,四川省就不给看了,提出四川省整体撤展,理由就是我们四川全省都是学的谢无量。这个事情呢当时引起了一定的轰动,这个官司打到了启功先生哪儿,启功先生说,哎呀,谢无量谢先生写的好啊,谢先生的字,毛泽东蒋介石都是特别崇拜的,他们都是花高价去买的。谢无量先生还被那个蒋介石派了特务保护,定位在四川,不准出四川等等。 在这个时候,刘正成先生就开始组建了中青展的第一套评委班子,这套评委班子比中国书协的评委班子要早。当时的想法就是要组织专业的评委队伍,对作品要有一个更清晰的,更宽泛的,更严谨的评比规范。

4.jpg

邵宇书法作品

启功先生之后,当时第三届中国书协主席是邵宇先生。先生是辽宁丹东人,他原来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人民日报美术版的总编。但是老先生当时接任的时候呢,已经到了七十二岁。在七十三岁的时候,因为身体的原因,各个方面的原因,在九一年就辞职了,所以说邵宇先生是中国书协主席在任的时间最短的一位。

5.jpg

沈鹏书法作品

沈鹏先生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接任了中国书协主席。 这里呢,必须要提价那个八届中青站展。刘正成先生主持的八届中青展,让人们从单线条儿的认知书法美,一下子扩充到打开了一个面,然后形成了一个认识书法的“体”。把几千年的书法审美把几千年的书法造型,通通展现到人们的面前。在欣赏美的过程当中去重新认定中国书法。 在八届中青展里面出现了很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人物。比如说王镛、石开、沃兴华,于明泉、李越等。这些人对书法的贡献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引导人们向全面的书法认知,从单线条的认知中跳出来。引导认知是他们的自省,对后来的很多人是一种唤醒,这种引导表明他们是先知先觉的人。

6.jpg

刘正成书法

但是到了七八届中青展的时候,这时候也出现了一些事情,那就是刘正成先生,因为长期的从事书法实际工作。工作投入,高屋建瓴的引导了书法发展,刘成先生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某些人。这种功高盖主的事情,在某些范围之内都是不允许的,所以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排挤,或者说他应该要受到一种打击。大约就是在八届中青展的时候,他就出事了。

7.jpg

刘炳森书法作品

当时的情况是刘炳森先生是中国书协的驻会副主席,是中国文联副主席。沈鹏先生马上就应该是要退休, 刘炳森先生已经被内定接班人。也就是说第五届生在把所有的障碍都清除掉之后,把刘正成拿掉之后,他自己突然身体出现了疾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也去世了,这时候书协相对混乱,缺乏了接班人,沈鹏先生有继续留任中国书协主席。所以说在中国数学历史上。沈鹏先生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是在任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在中国书协主席一职总共是十四年的时间。

8.jpg

张海书法作品

在2005年的时候张海先生出任了中国书协第五任主席。张海先生出任中国出席中国书协主席之后。

9.jpg

张旭光书法作品

在零一年到一零年的展览当中。秘书长展览部张旭光先生。大约在零九年左右也零九年时候也步了刘正成先生的后尘。被调离中国书协担任中国美协的秘书长。这好像是又影响到了谁,说明中国书协内部好像总是有斗争,战斗,我们都看不到,某些人却不断的演绎斗争。

在2001年到2010年,这个过程当中。开始对夸张的,开张的对立性有所收敛,特别是在零八年以后。把二王体系重新摆到了头牌,要求夸张度要求对立性的东西越来越少,碑学的激情时代结束了,所以从这时候他应该是一个转点。图形化面貌开始不太注重。二王的东西开始拿作为一个主流出现了。一次比较大的转折,有沧桑苍茫的东西弱化了,逐渐转入到一种艳美。十界国展出现了一大批小楷,一大批孙过庭,隶书等两汉文明被清除了,彻头彻尾的帖学充斥了各个展览。柔媚,绵软,油滑的腔调占据的各个展览馆。恣肆的,烂漫的,有品质的作品却开始在市场上迅速升温,展览进不了,市场上很热,这一冷一热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展览上不要个性,不要思想,不要变化在评选中逐步形成共识。

在十届国展前后也是书法枪手最活跃的时候,一人多稿,一稿多投,评委都视而不见,最有名的就是十届国展的获奖者都不敢去领奖,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笑话。还有几个知名的枪手,每次都见到他的品,却都不是一个名字,围着展览转一圈会有几幅孪生兄弟。十一届书法展继续沿用复印机的模式,不要思想要熟练,不要变化要原搬被贯彻下来,小字开始被逐步放弃,大字开始抬头,不能有错别字开始注重作者的素质,抽查大多数作者,反对枪手逐步被落实。在2014年中国书协一年搞了30次展览,收了无数的钱,搞的每次展览都稿件不足,被迫推迟时间,所有的情况都乱了,乱的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10.jpg

苏士澍书法作品

11.jpg

陈洪武书法作品

2015年伟大的苏世澍先生执掌中书协,陈洪武任中书协书记,苏主席一上台就迎来了一片倒彩,一年多中书协没有活动,2017年终于开始活动了,展览的方向指向了美术字,复印件,不要变化,不要思想的傻子书法,隶书展,兰亭奖所有奖项都要如影随形,碑帖的马甲都要套的死死的。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思想仍在后文革状态,思想相对封闭,满足于半饥半饱的生存状态,思想上维持现状,高度依赖社会,满足于生活状态,信息获得途径单一,行动上没有人愿意出风头,“资本主义的流毒”危害挥之不去,对改革开放有相对的抵制性,社会普遍歧视私营企业等创业者,还没有完全扭转仇视财富的观念,对其它获得财富的形式不感冒,严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动力,改革速度迟缓,为此在一张报纸上还发了一个穿一步裙女性走路的漫画。特别是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东风吹来满眼春》的报告后,当时以中青年为首的群体,积极发掘各种不同形式的碑帖造型,尝试不同类型的造型表现,书法一下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书法都有人在做研究和学习,大部分在张扬个性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在开合的对比上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空间和块面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形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

这种不守常规,不把唐楷晋字奉为圭皋的行为搅动了书法,打破了当时大多数人的书法认识,深深的刺激了观者的感官,当时被归纳为“流行书风”。流行书风在特定的情况下意识是前卫的,想法是和而不同的,做法也是肯定的、积极的。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可能一下子就学透古人,片面的理解和全面认识然后有选择的放弃还是不同的,中青年学养补充被一部分人放弃,艺术修养被洪水般的经济大潮冲击,停留性的补充、有限性发挥被多数人采用。这好比我们学习了一个经典的段子,本身是一个特别搞笑的,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批有做为,有影响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张扬传统,入古出新,个性鲜明,打动人,激发人。

这些恣肆的另类的汉字造型并不被大众接受,也被一些人称为“丑书”,比如王镛,石开,沃兴华,再就当时的德州“三剑客”于明诠,李越,刘峥等人,在全国书法展上做出了积极表现,入展获奖是他们思想的展现,也是他们努力刻苦的缩影,为书法的进步起到了表率作用。虽然从某些方面还有一些反驳性意见,也有人现在还读不懂,但是这些作品都是深入传统的,而且是把传统嚼出味道的书法家。他们逾越了表象,拆解了传统,用独特的表现去呈现自我的和而不同。

有激进的有保守的是好事,有争论也是好事。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人。一伙能装会装的官员书法,也就是俗称的“老干部体”,这伙人大部分都是硬笔字起家的,对什么是毛笔书法了解的少,对造型中的线条用笔不清楚,以拖笔抹涂为主,造型上不知道疏密开合,笔画部首之间摆的均匀为上,章法上也不明白节奏和层次,一般第一个字最大,把一字乃终篇之准理解成了第一个字是这篇书法中最大的字,然后一大一小的跳着写,纸墨精良,裱好送人。另外一类是江湖书法,

2010年时,书法走向出现了转折,前卫性的书法造型已经逐步被理解;但是缺乏创造性胆量,循规蹈矩,对影描形的人仍做坚守,书法开始走向多元化。10年左右经济是一个拐点,其它艺术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春晚等电视节目已经不被翘首期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普遍提高,三俗艺术开始被排斥。在物质保障的情况下,精神追求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各类书法大行其道,伪书法和群众书法同步回归。08年奥运会上一个江湖书法家把中国书法臭到了全世界 ,有的清代民国电视剧把美术字舒同体奉若瑰宝,装裱悬挂,群众性书法无知被完全暴露出来。

从经济上,高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产能过剩,也出现了一部分野蛮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从高产到高质,从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到全面脱贫。社会对艺术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艺术是服务于政治的,也是服务于大众的,要带领全民认知书法,普及传统文化成为了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重温经典,回归传统,普及书法知识,唤醒国人意识,加强群众性书法普及教育,书法进校园,进社区成为了共识。彭丽媛在接待奥巴马夫人访华时大秀书法,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开始开创书画频道,制作了8集书法访谈《千年书法》,有些问答虽然并没有完全把问题说清楚,有些问题也说不清楚,但也对推动书法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

过去是富了口袋,穷了脑袋,有的暴发户穷的只剩下了钱,精神上的贫穷才去追求三俗艺术。书法是多元化的,是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书法是每一个国人的梦想,书法也是允许每个国人都能参与进来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何让我们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让群众在物质脱贫的情况下实现精神脱贫。从最近两三年的书法导向看,普及群众性认识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学习再现经典是当前的主要表现,在经典的基础上略做变化,保留了大量的原帖皮像,虽然有搬运复印的嫌疑,但如果从观众角度看还是看不懂,很多的书法造型形态老百姓根本就没见到过,普通人的书法意术还被圈在颜柳欧赵里面,有些碑帖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如果说进步书法是中国好声音,那么现在的书法国展就是星光大道,不要求在技法思想等方面做到突破,严谨的遵循,宽泛的介绍,全面的铺垫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基础的提高才会让艺术书法不再曲高和寡,让初学者能看得懂,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进来,才会实现书法的大发展,大繁荣。书法中的精英文化, 本本文化和大众文化不是矛盾的,艺术需要各个层面的存在,消除书法盲区才会带给书法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介绍

12.jpg

来源:半瓶艺术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附:

中国书法30年视野中的刘正成

记者 蔡树农 特约通讯员 侯勇

13.jpg

都江堰夫妻桥上【1982年春,刘正成(第二排右二)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中国书协第一届二次理事会】

1982年那位站在都江堰夫妻桥上的刘正成,可能没有想到因为此次作为《四川文学》编辑,与刘元工、包川两位先生赴北京为“四川老作家专号”组稿的机会,结识中国文联秘书长陆石老先生,并因此而在1986年调到中国书法家协会担任副秘书长兼《中国书法》杂志负责人的职务,从而主导“中青展”、《中国书法》杂志、《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成为我们中国书法30年间影响深远的重要人物。

“中青展”不仅开创了书法展览的新模式,同时,为当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982年在江西举办的“全国中青年书法邀请展”,因为刘正成1986年到书协工作而从民办走向了官办。刘正成在谈到中青展时,往事历历在目。中青展全称“全国中青年书法界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从1986年的第二届到2000年第八届,除了第一届和第四届“中青展”以外,刘正成一共主持了6届。

关于“中青展”,除去展览经费用赞助方提供的这一事实以外,我们不得不提的两件事是,一是成就了一大批的书法家,为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另一个,就是被大家误会的“流行书风”。

“中青展”开创性地通过企业赞助的方式筹集经费,全国征集,自由投稿。刘正成说:“中青展是个什么含义呢?比喻起来它就像唐代武则天时代进士科取士,可以从普通的所有民众之间考试,来投稿参加展览。如能成为书法家,这个就是平民的知识分子进入了文化高层领域。因此,中青展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为当代书坛的人才结构奠定了基础,中青展评委里边出现了一批人才,所以马世晓、张海、孙伯翔、朱关田、王镛、韩天衡、曹宝麟、徐本一、王澄、李刚田、何应辉、郭子绪、聂成文、黄惇、陈振濂、王冬龄、邱振中等,这一系列人物都是中青展出来的评委,是当代的一代名家。华人德、孙晓云、石开、沃兴华、刘彦湖、曾翔、邵岩、于明诠、徐海、赵雁君、朱培尔这批人就是中青展的获奖作者。”活跃在当今书坛有成就、有影响的书法、篆刻名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青展的评委和中青展的获奖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青展造就了当代书法人才结构的现状。

“中青展开创性地提出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艺术宗旨;主张百花齐放,艺术个性化,没有任何一个名家能够去影响当代中青展。因为每个评委都有他的风格,没有什么‘回归二王’、‘激活唐楷’这样的口号,这是中青展的传统。”刘正成如是说。

中青展把当代艺术展推向了高潮,这个高潮的标志就是第七届中青展的20世纪书法大展,和第八届中青展的千年书法大展,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轰动性。由此延伸的巴黎现代中国书法大展则是中国向西方输出中国民族文化与价值观的值得历史记载的华彩篇章。

刘正成说,最近10来年,已经没有看见中国书协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办国展了,而当年中青展每届必在北京开幕和展出,由现任的中央领导人颁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利用北京这个平台,把中青年书法的优秀成果充分地推向社会。那时中青展获奖作者可以说是“一夜成名,名滿天下”!参加过颁奖的中央领导人有习仲勋、宋任穷、方毅、邓力群、李德生、张爱萍、钱昌照、杨汝岱、陈思远等,他们亲手把奖状隆重地颁发给获奖作者,让中青年书法家深感荣誉和鼓励。第七届中青展是20世纪书法大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让当代中青年书法与百年书法名家进行的比较艺术学观照和研究,第八届中青展是把当代中青年书法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以来个案名家书法进竹比较艺术学观照和研究,两个展览都创下了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最为轰动的纪录。20世纪书法大展开幕后,每天排队买票的长龙一直延伸到美术馆外,展览应观众要术延长两周。只有80年代末的现代人体艺术大展的观众人数可以与此媲美。法国希拉克总统参观展览。同时在巴黎索尔邦大学举办国际书法研讨会,中西学者济济一堂研讨中国民旅传统文化,其盛况轰动法国和西欧。

时隔十几年,刘正成在谈到展览模式的优缺点时,他依然认为,“中青展通过赞助办展览模式,后来被中国书协沿用于所有的展览上面,而把原来全国展模式取消了。这是一个误区,也是一大败笔。”全国展是通过各地推荐参展这样的展览模式,这个展览模式应该作为全国最高展览的形式予以保留。为什么呢?他说,“因为书法家不仅仅是会写字,还涉及文学修养、道德品质,以及各方面综合素质等,不能因为他某幅作品的字写得好,就是书法家,全国展的最高奖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否则,一个齐鲁石化20多岁的车间女工成了第一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获得者,就成中国当代最厉害的书法家,这样就闹笑话了。因为各地对作者了解,所推荐的人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在地方上也有一定影响,人品等各方面都是大家所信服的人,这样,集中在全国展中,那才能真正体现全国展和最高奖的荣誉。”

如果说“中青展”是百花齐放,那么,《中国书法》杂志就是百家争鸣。

刘正成说,“《中国书法》杂志上世纪80年代发行的时候,每期是十几万份。作为主编,我不敢说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展的旗帜,但是我们的愿望是希望把这面学术旗帜举高。中国书法杂志在当代书法的发展中间,在30年书法发展中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刘正成主持18年《中国书法》杂志,没有发表过一件自己的书法作品,也没有做过一期自己的专题,他认为,“这个杂志是推出人才这样一个学术平台窗口,所以说要推出当代最优秀的书法家,编辑工作既要秉公行事,又不能论资排辈。”

在创刊初期,刘正成就提出,“《中国书法》杂志要推出当代优秀书法家。”作为从《四川文学》编辑成为《中国书法》杂志负责人的他认为,“《四川文学》也好,《人民文学》也好,它不可能都登李白、杜甫的诗,当然要发表当代作家的诗文。那么中国书法如果不厚今薄古,就不是这个协会的机关刊物,它不是文物出版社办的文物杂志。我觉得书法杂志确定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推出当代优秀书法家。第一期我们推的时候现代名家好像是谢无量,中青年名家推的是马世晓、孙伯翔、郭子绪,后来于明诠。当时的推荐是按照创作水平和学术理论水平推荐,而不是按你的官位有多大来推荐的,《中国书法》杂志绝对不能按照你在社会团体里边的“官位”编排“大家”,而是看你取得了哪方面的为业界公认的成就。当然也给沈鹏发了专题,也给王学仲发了专题。就因为他们的书法或者他们的理论,某一方面起了一种示范作用。”

如果说中青展是“百花齐放”,《中国书法》杂志就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书法》的另一个办刊理念。书法界的各种观点可以讨论,书法家协会以外的跨学科的可以参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这个刊物,把其他学科的学者和艺术家都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多学科的参与,跨学科的交流,使中国书法杂志的学术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像中国书协的一系列优秀人物启功、沙孟海、沈鹏、王学仲的很重要的论文等都是通过《中国书法》杂志发表的。跨学科的,比如李学勤、李泽厚、韩玉涛、傅申、刘九庵、朱清时、刘庆柱等,包括国际学界的一些人物如饶宗颐、熊秉明、王方宇、谷村憙斋、西林昭一、金膺显等都吸收参与,使《中国书法》杂志的学术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著名的美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都参加《中国书法》组织的研讨会。《中国书法》杂志还开过国际书法史研讨会,重要的文章都在我们《中国书法》杂志上发表,所以《中国书法》杂志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还有,《中国书法》杂志经常组织批评讨论,很多重要的讨论,我们不主张一味地歌功颂德,还提出一些问题来讨论。如“广西现象”、“学院派书法”等。当然,这个方面批评得不是很有力,但是我们做了这个事,开辟了争鸣园地,对一些知名书法家如郭子绪、陈天然等进行了争鸣。当然,出于稳妥,我们没有批评过老书法家。

《中国书法全集》是我们当代学术界对时代的一个贡献,同时,通过编撰这一巨著,也培养了一批学者型书法家。

上世纪70年代,刘正成第一次受到刺激的是,日本编了《书道全集》,而中国没有这样的书。无论是《三希堂法帖》,还是《淳化阁帖》,它只是把原帖整理到一起,并没有按照我们现在学术的理念,排列它的谱系,对这一作品进行详细的研究。《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受到日本东方学的影响,对作品的考证,对每张作品的考证编年,弄清每件作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写给什么人的、什么内容的东西,要把它进行历史的时空定位。刘正成认为,“《中国书法全集》对每一个所研究的书家来说,研究他一生的创作发展方向和艺术风格;对某一个时代、某种载体作品来说,则是研究并找到其断代史特征。由此建立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谱系。”

因为《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加上刘正成在中国书协任职副秘书长的号召力,一大批当代书法学人参与其中,丛文俊研究先秦,沃兴华、何应辉、王镛研究汉魏,华人德、孙伯翔、赖非研究南北朝,朱关田研究唐代,陈振濂、曹宝麟、方爱龙研究宋代,楚默研究元代,黄惇研究明代……他让这批书法家去做断代艺术史研究工作,他们不仅完成了学术著作,同时对自己在书法史与书法理论研究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协同作用,让他们在这种古代文化的学术滋养中间,完善他们的书法家的知识结构,培养了一代书法研究的学人。刘正成还请专门搞书法创作的书法家王镛、何应辉、孙伯翔、马世晓等参与《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工作。刘正成无不自豪地认为:“可以说,《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工作,为我们中国书法界培养了一批学者型书法家,为他们今天在书法界的学术地位与艺术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91年开始至今,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已经出版发行了70卷。这部具有当代中国书法“四库全书”性质的大工程,被顾廷龙、季羡林、饶宗颐、冯其庸、李学勤、金维诺等称之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族文化巨献。在提到《中国书法全集》的意义时,刘正成认为,“《中国书法全集》是我们当代学术界对时代的一个贡献。我们以前想到历代书法的出版物,便是宋太宗的《淳化阁帖》、乾隆皇帝的《三希堂法帖》。《中国书法全集》实际上是担负了延续历史这么一个任务,整理、总结、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用我们今天的学术理念去赋予这些古代经典以新的生命力。让我们能够通过这个谱系去了解历史,找到今天发展的方向。”

我们认为,不管是中青展开创的展览模式,《中国书法》杂志的百家争鸣,还是《中国书法全集》的时代贡献,中国书法这30年的发展,都绕不开刘正成;这些重大的事件和机遇,同时也造就了刘正成。谈到机遇,用刘正成的话说,“在20世纪末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书法家协会让一个人连续18年主持其主要的业务工作,这完全是一种偶然”。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偶然”,才有了我们今天中国书法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而刘正成在中国书坛20年的经历,亦是不应该被我们这个时代所忘记的。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