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以草制笔倡导“低碳” 500年造就白沙茅龙笔

2010年04月07日 11:42:56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500多年前,一代名人陈白沙撮圭峰之茅,束缚扎端,制成茅龙笔。今天,以草制成的茅龙笔所倡导的“低碳”理念正被世人所关注:在成为国家级“非遗”后,白沙茅龙笔和中国文房四宝捆绑冲刺世界“非遗”,江门正在申报“中国茅龙笔之乡”。而在此之前,10多年来,白沙茅龙笔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瑞亨的制笔小作坊——茅龙轩,慕名探访者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白沙茅龙笔起源于明代,已有500多年历史。茅龙笔的创制源于有史以来广东唯一入祀孔庙的明代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白沙。《新会乡土志》记述:“茅龙笔用茅制成,创于明陈献章,书法遒劲,今犹有沿用者。”道光庚子年《新会县志》记载:“明陈献章自制茅龙笔,书诗神往气自随。”用茅龙笔写的书法,由于笔锋富于变化,运笔时笔画中留有空隙,形成其书法难有的“飞白”,笔画顿挫、拙重,别具一格,“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树立了岭南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陈白沙留下“茅龙经典”20多件,其代表作《慈元庙碑》、《种蓖麻诗卷》等都是精品之中的精品。自茅龙笔由陈白沙创制以来,清康熙年间有专制茅龙笔的店铺,至清末制造工艺仍有保持。茅龙笔生产在清末至抗战前得到发展,其中万和堂出品的茅龙笔已经远销海外,生产具有一定规模。蓬江、会城笔市兴旺,当时有茅龙笔专业户一条街,新会今惠民路就称“笔街”,当时较着名的茅龙笔店有蓬江区的登元阁、会元阁,新会的文香阁。

陌生脚步寻“笔”而来

在车来车往的会城公园西路红绿灯这端,一座两层半高的冈州画院并不显眼。太阳下,画院门前晾晒一地、剪裁整齐的茅草散发出淡谈的清香。院外,一墙之隔是绵绵不绝的粤曲声;墙内,3个工人低头默默地锤草、刮草、扎笔。来自中山的书画爱好者马建兵在朋友的陪同下,走进画院,臂下夹着数张书画作品。“我是来这里找茅龙笔的感觉的。”见到张瑞亨,马建兵迫不及待说出缘由,“中山有一部分书画家常用茅龙笔,我试用之后,觉得它和毛笔完全是两种感觉,这种感觉让我觉得是一种挑战。”见此,张瑞亨熟练地用浸饱墨汁的茅龙笔往墙上的宣纸一扫、一折,只需两笔,只见一座苍茫的大山向我们走来。在画院展厅里,陈列着多位市领导和全国着名书画家的茅龙笔书画作品。

20多年来,在冈州画院里,像马建兵这样的寻“笔”身影一年四季都没有停过:河南的书画家、日本的书画家、香港大学的学生、珠海的书画家、广州的书画家、上海的书画家…

张瑞亨是茅龙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同时也是茅龙笔书画家。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国画大师刘海粟,岭南画派关山月、赵少昂等大家都用过他制作的茅龙笔。“那些找我购买、学用茅龙笔的人,其实我并不认识他们。据说他们都是在网上、电视上看到新闻后,通过江门的朋友带路过来寻笔的。”张瑞亨说,茅龙笔通过这些年的宣传,已经名声在外。

坚持传承茅龙笔制作技艺

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了500多年的茅龙笔仅靠师徒传承至今。先辈们应该没有想到,今天的茅龙笔因为其所倡导的“低碳”理念,和中国文房四宝捆绑一起,由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申报世界“非遗”。“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茅龙笔‘以草制笔’的技艺创造了中国书法奇迹,我们应该向全社会推广茅龙笔。”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郭海棠去年在冈州画院看到茅龙笔制作过程后,惊叹不已。而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当时17岁的张瑞亨坚信茅龙笔是一项“不同凡响”的民间技艺。那时,张瑞亨进入新会工艺美术厂工艺组,后转入国画组。“1978年,有日本客人想买茅龙笔。新会工艺美术厂在省有关部门的资助下,在工艺综合车间尝试批量生产,我开始正式接触茅龙笔。”张瑞亨说。那时,政府深入民间寻找茅龙笔传承人,希望通过批量生产来带旺茅龙笔市场,但却以停产告终,最终,工厂被合并成制衣厂。

尽管工厂倒闭,张瑞亨仍继续坚持。他请了一个工人,在家中生产少量的茅龙笔。那时,张瑞亨的主业是做广告设计,制作茅龙笔不过是兼职。“我没有想过靠卖茅龙笔能挣钱,再说光靠卖茅龙笔根本挣不了大钱。身边不断有书画朋友找我拿茅龙笔,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我便成了大家熟知的制笔艺人。”张瑞亨说。

张瑞亨认为,茅龙笔制作技艺虽是一门绝技,但学起来并不难。在他这里,已经有几个固定的工人专门制作茅龙笔,茅龙笔制作技艺已经得到传承。做好茅龙笔,腌制茅草和拉锋显得尤其关键,并不是人人都能掌握好。腌制茅草环节,要掌握好腌制的分量和时间,一般蚬灰不宜放太多,时间2—3天较合适。茅草扎成笔后,还要进行水盆拉锋,即将笔泡入水中,在水里拉扯笔锋进行调锋,以达到圆、尖、齐、健“四德”。

从“手工艺人”到“非遗”推动者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瑞亨调进冈州画院当负责人。在这里,他除了以书画会友,还建立了一个茅龙笔小作坊——茅龙轩。他请几个工人专门做笔,以半卖半送的形式正式经营茅龙笔。张瑞亨渐渐脱离了“手工艺人”的角色,成为一位“非遗”项目推动者。为了推广茅龙笔文化,张瑞亨在冈州画院里设立茅龙轩制笔文化博览馆,通过实物、实景展示制笔流程。现在,张瑞亨茅龙轩所制的茅龙笔在北京和上海各有一个销售点,一个月多则卖几百支,少则卖几十支。张瑞亨还传承了清代、民国的工艺,让茅龙笔走高端路线。用紫檀、花梨木做笔架,用玉雕或者石雕做笔头,重新包装茅龙笔,这样的茅龙笔一套要卖数千元。数十年如一日,如此费尽精力、金钱去保护茅龙笔,对此,张瑞亨却认为一点都不“亏”。作为一个长期使用茅龙笔创作的书画家,张瑞亨更加懂得和利用茅龙笔的价值。“现在的市场,也只能说是初期阶段。茅龙笔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我被省文化厅授予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师’称号,茅龙笔代表江门文化,成为别具特色的送礼佳品,拥有世上独一无二的用笔效果,我的茅龙笔书画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这些,都是茅龙笔带来的财富。其实,我‘赚’了很多。”张瑞亨说。

张瑞亨认为,茅龙笔要真正做成有市场的文化品牌,仍需要10年时间去推广才能上一个新台阶。“文化产品,卖的是文化。不到一定的火候,无法形成气候,所以,不能操之过急。”现在,张瑞亨有一个心愿,希望通过不断努力,把茅龙轩打造成像北京的“荣宝斋”、杭州的“西冷印社”等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推动茅龙书法和茅龙绘画的发展,丰富岭南国画的表现形式。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