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为了湖笔重新辉煌

2009年12月22日 15:27:2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提起湖笔,湖州人自然最有话可说。众所周知,“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的雅称,经过千百年来制作工艺的演进和文人学士们的遴选,逐渐把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奉为代表作品。以笔为首的文房四宝是中国式书写的基础,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真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流程,不断唤醒子孙后代的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的回归。湖笔是中国毛笔发展到最高水平的产物。

湖笔约在晋代起源于湖州善琏镇。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善琏)一名善练……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结庵琏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智永名王法极,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七代孙,寓居善琏30年习字临书,相传他常与当地笔工切磋制笔技艺。自秦至唐,安徽宣州成为全国的毛笔主产地,所产毛笔称“宣笔”。宋时因多年战争,
宣城笔工走遍江南徙居各地。南宋时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使邻近京都临安(今杭州)的湖州制笔业逐渐兴盛。明弘治《湖州府志》:“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湖州成为全国毛笔制作业中心。在宋、元书画技艺发展的推动下,湖笔工艺不断改进。“元时冯应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冯、陆等制笔名匠使湖笔名声鹊起,取代宣笔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湖笔工艺日臻完美。抗战期间,制笔业严重衰落一片凋敝。新中国建立后,湖笔业逐渐复苏,有过一个鼎盛时期。

前店后坊的王一品斋笔庄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在湖州城内由王氏笔工创办,成为我国最早的集湖笔生产和经营为一体的专业笔庄。王氏传至9代后,第10代易主高氏,第11代易主周德臣,直到建国后成为公私合营企业。前几年由周德臣的曾孙女、王一品制笔传人周鑫成的小女儿周瑾创办了周公笔庄,后起之秀,声誉渐隆。如今,善琏湖笔厂、王一品斋笔庄、周公笔庄等是传承湖笔传统技艺的主要企业,双羊牌、天官牌、鼎成牌等成为湖笔的名牌。
 

湖笔种类很多,按笔毛材料分,主要有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类。羊毫属软毫笔,狼毫、紫毫属硬毫笔,兼毫兼具软毫、硬毫的特性。从笔锋(笔毛)长短来分,有长锋笔、短锋笔,比长锋更长的称为“鹤脚”。从适宜所写字体大小来分,有大楷笔、中楷笔、小楷笔及楂笔、斗笔、须眉笔等。湖笔制作从选料到出厂,主要有水盆、择笔、刻字等大小工序120多道。所谓“毫虽轻,功甚重”,就是对湖笔制作技艺的形象写照。湖笔之所以有“毛颖之冠”的辉煌名声,周公笔庄之所以声誉卓着,是与其长期以来形成、发展的精湛工艺和优良品质密不可分。

湖笔制作取材严谨精细。笔之所贵在于毫,对毛料产地、采集季节有着严格要求。山羊毛、山兔毛一般只选取杭嘉湖一带,狼毫则选东北黄鼠狼尾毛。竹质笔管料除青梗竹管采自安吉山区外,则去湖南采集湘妃竹。周公笔庄的周瑾开发当地资源,利用湖州丘陵山地广有的苦竹制笔杆。虽然苦竹竹节短,竿中有一竹节,但这个节就等于在执笔的指间多了一个支点, 下笔反有力度,受人欢迎。山羊毛、山兔毛和竹笔管均须在冬季采集,称之“三冬”。冬季山羊毛具有锋嫩、色白、质柔、毛细的特点,每只山羊平均只出三两笔料毛,其中有锋颖的只有六钱。周瑾便开辟山羊饲养基地来获得特长特优的长锋羊毫来源。又如一支“大七紫三羊”所用的紫毫,只用山兔背脊上一小撮弹力特佳的毛,每千只山兔仅有紫毫一两上下,故有“紫毫之价如金贵”之说。白居易诗赞:“千万毛中拣一毫”,以此形容一支锋颖优质的湖笔的制作并非夸张。

湖笔技艺的独特性和精湛性体现在对“三义”(精、纯、美)、“四德”(尖、齐、圆、健)的追求,四德中尤以圆、健最为难得。对锋颖的讲究最能体现湖笔技艺的独特风格,湖笔因此又称“湖颖”。颖,指笔头尖端一段透亮部分,俗称“黑子”,要求“肩架齐,黑子明”。肩架齐,指透亮部分的下端界线分明而平齐,即每根笔毛的黑子部分要长短划一;黑子明即是锋颖段越透明越好。精湛性体现在对笔工的技艺要求很高。由于纯手工作业,技艺传承只能通过口传身授,学徒掌握技艺全靠不断实践,心领意会,并且工艺分工十分精细,有助于提高专业技艺。一支用料考究、制作精良的湖笔,具有柔而不软、润而不腻的特性,不但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并且经久耐用,湖笔因而赢得了“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称。中国美院教授赵延年先生使用鼎成牌湖笔后,欣然命笔书写“神品”给予赞美。

湖笔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国粹精品,显示出湖州人民不凡的智慧和技能,它是实用的书写工具,同时具有审美和收藏价值,工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在小小毛笔中得到完美结合,形成了湖笔文化特有的精神特征。它的“毛颖之冠”的荣誉和地位,显示了它所承载的精湛技艺具有独特价值。湖笔技艺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和浓厚的人文资源,丰富了湖州乃至江南文化的内涵。

湖笔技艺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我国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有助于一大批书画名人艺术成就的取得。湖笔锋颖长、蓄墨多的特点,对于我国讲究气韵连贯的行、草书法及写意画的变化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史载:“赵子昂精于书法,其所用笔皆出自颖(陆颖,湖笔名匠)。”说明赵孟頫\那种体势紧密、潇洒俊逸的“赵体”,与其使用出自名匠的湖笔是分不开的。反过来,书画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湖笔技艺的进步,历代书画大家密切与名匠大师切磋制笔技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作为我国毛笔工艺的代表,湖笔技艺对全国的毛笔制作技艺具有示范性、指导性,数百年间流向北京、 上海、苏州等地,孕育了如北京戴月轩、贺连清;上海杨振华、李鼎和;苏州贝松泉等着名笔庄,促进了全国制笔业的进步、发展。

湖笔历史上的辉煌和湖笔文化的丰富内涵,足以让湖州人骄傲,但也应正视到: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书写工具的不断创新,湖笔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逐渐失去实用性,成为少数书画家们艺术创作的工具,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也由于外来文化鱼龙混杂地涌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式微消解着湖笔技艺内含的文化因子,湖笔技艺全凭手工操作和繁复严谨的技术要求,与当代人较普遍的显得浮躁的精神状态不相融合,社会尊崇感降低。又由于湖笔利润极小,厂家面临原料紧缺、生产方式落后、人才匮乏、成本高、市场价格与价值不成比例等诸多困难。为了增大利润空间,一些企业开始简化工序,以低成本低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无序压价竞争,以致江西笔抢占湖笔的市场份额,给湖笔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制笔工人收入低微,从事湖笔业的青年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湖笔传统技艺的延续和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处于濒危境地。

为弘扬湖笔文化,保护湖笔工艺,重现湖笔辉煌,湖州市政府兴建了中国湖笔博物馆,最近又改造提升,布展一新,详实展示了湖笔的传统制作技艺及辉煌历史。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于2003年授予湖州“中国毛笔之都”称号;2006年湖笔成为国家邮政局发行《文房四宝》邮票的首枚邮票图案,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文化部正在积极申报“世遗”;善琏湖笔厂邱昌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最近与千金湖笔厂杨松源同被授予“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称号,成为当今的湖笔名匠。

让辉煌过的湖笔走向新的辉煌的路子也许不止十条百条,但总得要有人去走。邱、杨两位大师在走,出身于湖笔世家的周瑾(图四)也在走,并且是在一边探索一边创新孜孜不倦地走。她父亲即为王一品斋笔庄名盛一时的制笔大师周鑫成,在祖辈的熏陶下,她从小耳濡目染,18岁进王一品学习择笔、刻字技艺,又跟父亲学习全套制笔技艺,从此与湖笔结下割舍不了的缘分。下岗后,继承家传祖业创办了周公笔庄,建立了生产基地。在传承父亲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湖笔制作技艺,创新品制精品,鼎成牌湖笔知名度在业内快速递升。

扎实的湖笔制作技艺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20多年对传统工艺的虔诚守望和刻苦钻研,使周瑾达到了一般制笔艺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和悟性,在事业发展中能站在更高的位置,既追求创新,更追求完美。她沿着祖辈走过的路,真诚地拜邱昌明(图三)为师,调研全国各地市场,懂得必须科学创新地开发湖笔精品,以求传统工艺与时代的同步,研发出上百种周公笔新产品,并由中国文联、中国湖笔博物馆等单位监制。她明白书画发展与毛笔制作、书画大家与制笔名匠千丝万缕的关系,每有新品问世,就请各地书画名家试笔,征求意见。她说,书画家不只是用户,更是最好的试笔师和质检员,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我才会满意自己的产品;产品要胜过样品,才能投入市场对得起湖笔的神性。今年春,市委书记孙文友视察周公笔庄(图一),用其生产的湖笔挥写了“弘扬文化传统,做大湖笔产业”,给予周瑾极大鼓励。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陈晓光(图二)试用周公笔后欣然题写了“挥毫泼墨湖州情,得心应手周公笔”。最近在杭州举办的“中国将军书画展”笔会上,葛焕标中将等20多位将军试用周公笔后赞不绝口,争相定制。这次作为我省、市唯一的湖笔代表在世博专题会闪亮登场,这既是湖州这张名片的光彩,也可以说是湖笔重新走向辉煌的新起点。

传承与发展是湖笔行业绕不开的话题,市场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中国书画传统的延续、流传是湖笔存在与发展的核心。随着文化的多元化,湖笔应该适应并实现由实用到艺术、由普及到高级的转变,高精尖是发展方向。它固然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更应趋于高端化。如果只有大路货,就无法持续创新、发展,也就不会有制笔名匠。面对不太景气的湖笔市场,周瑾建议市政府设立“湖笔研发中心”,做大做强湖笔产业,弘扬湖笔文化,以质量、创新和精品使湖笔重新辉煌。湖笔的传承、创新艺术需要激情与个性,它是这个充满激情时代的要求。

跟上时代才能重振雄风,才能再度走向辉煌。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