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出版刊物

美院:原始股摇篮 当代艺术市场的风向标

2009年10月21日 10:16:0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今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80周年校庆、鲁迅美术学院建校70周年,同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亦举行了90周年的庆典活动。今日,央美、中国美院、鲁美、川美、广美等等在中国“八大美院”的名次上争论不休,每一个院校都能拿出各自响当当的大师。当大师们的作品被抬上天价之后,也招致艺术经纪人和收藏家对美院的关注,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当代艺术进入了国际市场,有人瞄准了美院的学生,计算着那些将有良好势头的“原始股”。30年来,美术学院不仅是培养艺术家的基地,也成为当代艺术创新与走向的“风向标”之一。

“30年前的校园,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家园’,它是一个永远停留在心里的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回忆道,1978年,也就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高等美术教育招生制度开始恢复、各种美术机构重新启动,专业美术刊物也相继复刊或创刊,“那个年代的美院只能用荒芜、破败来形容,京剧团、歌舞团混在一起,图书馆里只有两三本可以借阅的艺术类书籍,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变革是捆绑在一起的,1977年恢复高考,美术学院才开始兴盛起来。虽然破落,但那里依然是我们向往已久的地方,是大师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文革”结束之初,思想仍然受到严酷的禁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才开始打破一个个的禁区,“首先是‘人体素描课’,那是西法绘画的基础课程,它的正当性意味着学术的正当性;在学术成为正当之后,怎样画,用什么方法,必须要突破‘风格’的禁区,而不是沿袭以前的‘红、光、亮’的画法;在对形式探讨之后,题材成为重点,于是‘伤痕’、‘知青’题材开始被涉及;至于打开国门之后,还要冲破对‘当代艺术’学习的禁区,如何接受都是一种尝试。所以美术学院的发展进程和国家的开放发展是分不开的,它是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共同记忆。”

瞅一眼四川美院的毕业生名单,你会发现,像罗中立、何多苓、张晓刚、程丛林、叶永青、周春芽、杨千等一系列在当今画坛相当“吃香”的人名,都是1977、1978级的毕业生。在现在的北京艺术区,有一大批川籍艺术家形成的“川军”,在国内外重要艺术展中占有近三分之一的份额,势头不小。毕业于四川美院的何多苓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即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等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人物,谈起当年的学校生活,他认为是一段“简单”而“纯真”的年代,“那时候没有画廊,更没有什么商品的概念,我们油画系也就20个人,大家住集体宿舍,熄灯后就扎堆聊天,和现在的学生没什么两样。”对于当时的教学模式,他觉得也很统一、传统,“老师对技法的要求严厉,画法都是写实主义的,我当时的毕业作品因为风格问题不被认可,也没有被打分,后来不了了之。”但那段学生生涯对他的影响依然很大,“那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画画、看书,什么都是一块儿,因为那时候的信息量少,看的画册也差不多。”何多苓对当时的学生时代依然印象深刻。

(责任编辑:long)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