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茶与书画

茶与诗书画同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精髓

2012年03月22日 11:14:3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茶文化与诗、书、画同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髓,皆为国家名片。自古茗茶与诗书画就在传统哲学的强大背景下相渗相补、相互作用。清代郑板桥在品茶画竹时就有这样的诗句:“曲曲溶溶漾漾来,穿纱隐竹破莓台。此间清味谁分得,只合高人入茗杯。”字里行间道出了一杯清茗,移情入景,诗书画尽入茶汤之中的美意!自唐代阎立本创作了茶画以来,历代名家如宗炳、周芳、赵孟fǔ、刘松年、钱选、文征明、唐寅、仇英等等,都有以茶事为题材的绘画传世。他们或追慕隐逸高洁,或以茶味“苦尽甘回”隐喻人生。不难看出画家借茶喻人、借茶喻隐、以茶自况的心迹,抒发着胸中的块垒,寄托着人生的理想。

姜澄清先生曾经在《中国绘画的精神体系》一书中说到:“中国的绘画、书法是养心陶情之学......它将自然展示于人,在不见烟火的山水间去创造理想的境界,以梅韵松风去隐喻完美的人格,将生命的韵律溶于笔墨之中。”中国文人无论是品茶还是赋诗、填词、书法、作画无不是养心陶情的不同方式。诗人白居易“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陆游“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戴bǐng“自设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都充分表露了品茶赋诗书画那种宁静、隐逸、散淡的心态和一派悠闲自得的情调!中国人之所以喜欢以品茶作为“养心陶情”的“良药”和诗书画的“佐料”,也许是由于茶汤所具有的“平和”、“清淡”的本性迎合了中国人平和清淡的性格。平和有利于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清静移性、淡泊明志。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一方面将茶拟人化,一方面茶汤浸入中国人的性格塑造。同时润色着中国诗画的精神格调。古人用一张宣纸一缕淡墨几杯香茗,见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

如今茶与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亦然出现了两个巨大的产业。茶产业和书画产业。二者共同具备文化产业的特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而“杨彦茶事”做为新时代文化产业中的一员,也正以孜孜不倦,认真学习的态度,实践着扩大文化消费、创新经营的先进理念。

杨彦是我国当代着名的国画大师,在国画和泼彩技法上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是品茗高手,在他从艺的几十年里手里除了画笔总是少不了茶器,从自己采摘制作茶叶到亲手绘制茶具、刻壶,并创作了不少与茶为题材的书画作品。杨彦的茶画“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的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杨彦却能“夺”得其神韵。杨彦画笔下的一碗茶汤,仿佛至观者于苦涩回甘的滋味中,浮躁的情趣因视觉的冲击变得淡定......杨彦对茶这样的情节和京城不大不小的“不夜侯茶庄”成就了“杨彦茶事”未来大业。杨彦茶事通过与不夜侯茶庄的合作,将茶与画相结合,映射出大量的与茶画相关的产品,杨彦茶事立足于茶画,但不仅限于茶画,当我们看到一幅幅杨彦的大作出现在精美的瓷器上,出现在昂贵的茶具上,出现在茶叶的包装物上,甚至出现在各大影视作品里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艺术离我们其实很近!名家之作将不再是少数收藏家所有,艺术将真正走入千家万户,也将通过各种商品的附带效果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杨彦茶事的路还很长,需要更多的艺术家与商家一起参与进来,很多东西还期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我相信,在不夜侯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我们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责任编辑:易笑薇)